原創 逃媽 東西兒童教育
節前出爐的新課标,想必每位家長都有所聽聞了。尤其是英語,因為看起來變動很大,大家的讨論也非常熱烈,我都已經在朋友圈裡深入地學習過一輪了:
剛開始:“呀,課時那麼少,是不是不用學英語了?!”
緊接着:“不對啊,課時少但難度增加了,比如詞彙量,就是明顯加大了啊!”
再緊接着:“媽呀,增加的可不是詞彙,而是要靈活應用詞彙!”
于是問題來了,什麼才叫“靈活應用”,怎樣才能做到“靈活應用”呢?
不敢貿貿然給大家支招,趁着小長假我也把長長的文件,尤其英語部分反複讀了幾遍,發現大家已經總結得八九不離十了。對,一句話說就是——新課标下的英語:死記硬背已是過去式,靈活應用才是大趨勢!
其實我覺得更根本的是,目标指向變了:不再把英語當成一門知識,而是真正當成一門語言去學習。
兩者區别很大。
前者更強調一個一個知識點,詞彙、語法、句型句式等的積累;後者則是把這些都融合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詞彙,肯定是出現在主題應用裡的,會讀會寫還要會用;語法、句式,也是要體現在讀寫理解、解決實際問題裡的。
具體怎麼整呢?
新課标裡有個關于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讨論如何“化解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的教學例子,不過我覺得稍稍有些難了,已經有點思辨的味道,比較适合大孩子。
今天我來給大家舉一個小小孩的具體案例,因為我認為不出意外的話,年齡越小的孩子,受新課标影響越大。
記得逃逃上一年級時,有次我收到老師發來的周報說,他們上周主要學習了“怎麼吃奧利奧餅幹” 。當時就傻眼了,什麼?一周時間? 就學了怎麼吃奧利奧餅幹?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說這片是一流的學區,學校各項評分都很高的嗎?
可了解情況之後,我隻能說“很服氣”。這個貌似無厘頭的問題,被逃逃的老師Mrs. Keller拿來作為英語課的學習素材,不但解決實際問題,還培養了思維能力,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又很契合,正是靈活應用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案例。
雖然是個英文母語國家的課堂例子,但我覺得很具有參考價值。
經過大概是這樣:
某天上午的課堂中,老師拿來一包奧利奧餅幹,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開始學怎麼吃奧利奧餅幹!”可以想象一群六七歲的孩子是什麼反應,當然是一陣歡呼“ Yeah!”
“誰來說說看怎麼吃呢?”老師問。
“我知道我知道,張開嘴巴,咬!”
“掰成兩半,先吃一半,再吃一半!”
“先倒杯牛奶,然後泡進去,再…“
“好,吃法有很多種對不對?你們先跟夥伴讨論一下吧!”
1
小組讨論發散思維
一個班有20多位小朋友,如果随意地讨論,那肯定是亂糟糟的。不過老師說的夥伴,是早就安排好了的。這是我當時從逃逃教室牆上照下來的一張Partner (夥伴) 安排表。
他們五個小朋友圍坐在一起,讨論的時候分成兩組,一組三人,另一組兩人,按照上面這個圖每天都有不同的組合,而周五就是you decide(自由組合)啦,有紀律也兼顧到自由,老師這安排也是蠻拼的。另外,小朋友的位置還經常輪換,所以一個學年下來,基本上班裡的每兩位孩子都有過“深度”的溝通。
于是孩子們就根據這個組合,三三兩兩地讨論起“怎麼吃奧利奧餅幹”這件大事。逃逃告訴我,他的一位小夥伴堅持認為,奧利奧一定要配着牛奶一起吃,因為包裝上就寫着“Milk’s Favorite Cookie”(牛奶的最佳搭檔)。(很較真很有性格的孩子啊!)
每個小組的讨論結果都不一樣,有些小組達成一緻得出最佳吃法,有些小組呢,還是各持己見都認為自己的吃法無人能敵。
2
思維導圖理清邏輯
等小朋友們都讨論完後,老師說,“好了,大家現在都想清楚該怎麼吃奧利奧了吧?那我們來試試把吃的步驟畫下來。”
于是,老師開始教孩子們怎樣把自己的思路畫成flow map(思維導圖中的流程圖)。在美國小學課堂裡,幾乎每門學科都會融入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很多,這裡就不多說啦,繼續我們的奧利奧。
當然,小朋友的流程圖版本也是五花八門,下面這個就是掰碎泡在牛奶裡的吃法。
3
用關鍵詞搭框架
咳咳,重點來啦!别忘了,這可是一堂英語課啊。前面搞了那麼多事,其實老師最想教的是怎麼表達“How to…”,怎麼用英語把一件事情講清楚,寫出來。“教學大綱”是什麼意思?就是下面這些連接詞。
如果是描述有三個步驟的事件,可以寫成這種結構First…Next…last(首先…然後…最後)
如果有四個步驟,那就這樣,First…Next…Then…last (首先…接着…然後…最後…)
4
不摳細節地填内容
語言最關鍵是要用起來
學了上面這些連接詞之後,文章的基本框架就搭起來了,接下來,就是在裡面填内容啦。
一年級的小朋友字不識幾個,全靠自然拼讀法和自己的感覺拼寫,可以說是錯漏百出,不過也擋不住他們表達的熱情啊。而且,老師給我們家長的建議是,這個階段不要過分去糾結孩子書寫的細節,比如拼寫有沒錯誤啦,語法是否正确啦,字寫得歪歪扭扭啦,都沒關系,重點是讓他們用英語去表達,語言最關鍵是要用起來。
來看看逃逃的大作吧,(小心,有很多錯誤,比如half寫成have, total也不知寫成何物…), 連圖帶字隻能說勉強能看出個大概。
逃逃的吃法是,先掰開一片餅幹咬掉一半,再吃另一半,然後吃一半的icing(中間的夾心),最後把剩下的一片餅幹和一半的icing一起吃完。很奇怪是不是?
記得當時他的解釋是,他在模拟一個第一次吃奧利奧的人,一開始有點猶豫,所以一點一點嘗,發現還不錯但是缺了點味道,于是吃了一半的夾心,這時候感覺味道好極了,所以一口把剩下的全塞嘴裡。哈哈~~~
最後呢,當然是在snack time(零食時間)時,老師把帶來的那包奧利奧餅幹分給小朋友們,然後大家歡樂地把它消滅掉了。這可能是我見過最有代表性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案例之一了。
印象中在學習“How to”這類文體的寫作期間,逃逃做了很多類似的練習,比如:
How to blow a bubble? (怎麼吹氣球?)
How to make a peanut butter sandwich? (怎麼做花生醬三明治? )
還有更過分的, How to drive your mom crazy?(怎麼讓你媽媽抓狂?)這也是他們的研究課題,汗啊!
你發現其中的幾個特點沒:
1
老師選取的都是和生活很貼近,小朋友非常感興趣的主題,所以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愉快。
2
比起練單詞、摳語法,老師更重視的是孩子應用語言的能力,在讨論中練習“說”,在動筆頭中練習“寫”。
3
雖是英語課,但并不限于語言學習。比如融入了思維導圖,用它來梳理想法,讓語言表達更有條理。
總結一下就是主題、應用、思維。因為語言本質上是個溝通工具,要把這個工具用好,達到應用實踐甚至遷移創新的程度,終歸要靠背後的思維。
之所以想起和大家掰這個例子,是因為它本身很簡單,但卻恰恰囊括了新課标下,對英語學習的新要求:
▲ 摘自《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标準(2022年版)》
大家可以對照着細品一下。
當然,新課标才剛剛下來不久,在不同地區的具體落實操作中,應該有些出入的空間。
不過我想大方向是很确定的,從去年的雙減到現在的新課标,都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補課、重複、刷題,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應用能力。
而具體到英語這個單科,就是要提高孩子的語言應用和實操能力,因為語言本來就是拿來用的。
你說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