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納蘭春蠶
我們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屦”、“履”、“屣”、“屐”這四個字傻傻分不清!其實,它們的含義基本相同,都是鞋的意思。但它們又有着細微的差别,在特殊的語境中更不可混用。那麼,這四種鞋究竟有何不同呢?
【屦】
“屦”讀音“jù”。鞋最古老的名稱。朱駿生《說文通訓定聲》:“古曰屦,漢以後曰履,今曰鞵(鞋)。”《詩經·魏風·葛屦》:“糾糾葛屦,可以履霜。”是一種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後世泛稱草鞋,常為貧民或隐士所穿。
詩詞示例:
松下丈人巾屦同,偶坐似是商山翁。——杜甫《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
步屦深林晚,開樽獨酌遲。——杜甫《獨酌》
【履】
“履”讀音“lǚ”。《說文》:“履,足所依也。”古人稱鞋的地方,一般都說“履”,如成語“鄭人買履”。有時也做動詞,意為踩着,如成語“如履薄冰”。當然還有特殊的用法,常見如下兩個典故:
珠履:典出《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原指珠飾之履,後喻指有謀略的門客。
躧履起迎:《漢書·隽不疑傳》:“勝之開閣延請,望見不疑容貌尊嚴,衣冠甚偉,勝之躧履起迎。”來不及穿好鞋,喜出望外,形容迎接客人的急切心情。
詩詞示例:
足下蹑絲履,頭上玳瑁光。——《孔雀東南飛》
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蕭衍《莫愁歌》
未為珠履客,已見白頭翁。——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鳳樓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鹓鹭客。——柳永《玉樓春》
【屣】
“屣”讀音“xǐ”。這個字是從“躧”、“蹝”演化而來的,本指穿鞋不著鞋跟,後特指拖鞋,也指拖着鞋。常見有“倒屣”、“脫屣”兩個典故。
倒屣相迎:《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将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與“躧履起迎”的典故非常相似,但須區别對待。
脫屣:《漢書·郊祀志上》:“嗟乎!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比喻把事情看得很簡單,猶如脫掉鞋子,有輕視的意思。
詩詞示例:
忽聞扣戶醉吟聲,不覺停杯倒屣迎。——白居易《喜裴濤使君攜詩見訪醉中戲贈》
一官即夢寐,脫屣歸西秦。——李白《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
【屐】
“屐”讀音“jī”。木質的鞋,下有兩齒,一般稱木屐。《急就篇》顔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這種鞋子保暖較差,适合夏季雨天走在泥濘的路上,優點是堅硬防滑,髒了也容易清洗。主要分為阮家屐和謝家屐兩大流派,而謝家屐又分謝安屐和謝靈運屐兩個分支。
阮家屐:晉阮孚,性好屐,嘗自蠟屐,并慨歎說:“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後以“阮家屐”泛指木屐。亦省稱“阮屐”。
謝安屐:語本《晉書·謝安傳》:“玄等既破堅,有驿書至,安方對客圍棊,看書既竟,便攝放牀上,了無喜色,棊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内,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謝公屐:謝靈運曾發明一種木鞋,專門用來登山,底上裝有活動的齒。《南史·謝靈運傳》:“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木屐有兩大特點:一是踩在地上容易發出聲響;二是容易留下清晰的鞋印。
詩詞示例:
牀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王維《谒璿上人》
吳風謝安屐,白足傲履韈。——李白《登梅崗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
響屐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羅身。——皮日休《館娃宮懷古》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
最後是小測驗時間,請在5分鐘内完成下列填空題:
應憐( )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葉紹翁《遊園不值》
坐整白單衣,起穿黃草( )。——白居易《晝寝》
不同珠( )三千客,别欲論交一片心。——李白《江上贈窦長史》
聞君往年遊錦城,章仇尚書倒( )迎。——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見贈》
何當脫( )謝時去,壺中别有日月天。——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
草潤衫襟重,沙幹( )齒輕。——白居易《野行》
披衣倒( )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王維《辋川别業》
謝氏尋山( ),陶公漉酒巾。——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
親愛的童鞋們,在評論裡提交答案吧!
【版權聲明】此文系本人「納蘭春蠶」原創文章,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及鍊接信息,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