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來源于:網絡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竈蘇村人,人稱康南海。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産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接觸西方文化。1891年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
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即“公車上書”。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诏,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
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複位。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複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在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敗。1927年病逝于青島。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曆史前進的方向。
康有為也是書法家。“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康有為少年時期師從康贊修、朱次琦,崇信宋明理學。 康有為五歲能誦唐詩數百首。十一歲時父親去世,跟随祖父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攻讀經史。
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緻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
遊了一次香港,使康有為大開眼界。以後續繼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
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康有為立志要向西方學習,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
1891年康有為徇陳千秋、梁啟超之請,在廣州長興裡萬木草堂開始講學。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瓜分危機更是迫在眉睫。康有為趁入京應試的機會,聯合各省應試舉人1300餘人,于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聯名請願,發動“公車上書”。
變法着重在富國、養民和教民三方面。
富國之法有六:
一、鈔法,戶部用精工造鈔票,設官銀行,以擴充商務;
二、建築鐵路,收我利權;
三、制造機器、輪舟,獎勵新制造,并發展、保護民營工業;
四、礦務,開設礦學,請比利時人教導勘測,選才督辦,不濫用私人;
五、鑄銀,各省設鑄銀局,以塞漏卮;
六、郵政,設郵政局。養民之法有四:一、務農;二、勸工;三、惠商;四、恤窮。教民之法則為分立學堂、開設報館,以“化導愚民,扶聖教而塞異端”。
這是康有為的第二次上書,也是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幕。
康有為在不斷上書光緒帝,以争取進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的同時,認為“思開風氣,開知識”。
辦《萬國公報》,于十月初(11月中)成立了強學會,又名譯書局,也叫強學書局。參加強學會的有梁啟超、陳熾、沈曾植、沈曾桐、文廷式、丁立鈞、楊銳等,翁同龢等也予支持,強學會成為改良派與帝黨相結合的政治團體。
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此後,康有為叠上奏折,對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議。慈禧太後1898年八月初四(9月19日)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慈禧太後返回紫禁城後,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1898年9月21日淩晨,慈禧太後宣布“臨朝聽政”,光緒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被殺。
10月24日,康有為經由吳淞、香港到達日本,在途中發表公開信,稱慈禧太後為“僞臨朝”,稱幽廢光緒帝為“罪大惡極”,并将“密诏”改竄露布,提出“無徐敬業之力,隻能效申包胥之哭” ,表示要“奉诏出外求救”。康有為發出《奉诏求救文》,首數慈禧太後大罪十條,繼言光緒帝“勤政愛民,大開言路”等“聖明”。
旋渡大西洋赴美國,企圖運動美國政府幹涉中國内政,扶助光緒帝重掌政權,未能實現。又重回加拿大,于7月20日,與李福基等創設保皇會,亦稱中國維新會。
1900年,清廷下令,嚴命李鴻章将康有為、梁啟超在廣東本籍的祖上墳墓盡皆鏟平,以儆兇邪。1903年,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把康有為等人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緒皇帝斥為“載湉小醜”,沉重打擊了改良主義。
康有為則漫遊各地,離印度、居香港。1904年,自香港至槟榔嶼,自槟榔嶼赴歐洲,重渡大西洋去美洲。
康有為于1913年以母喪歸。在國外15年,至此歸國。去國時是一個進步的維新運動領袖,回國時卻是一個保守的人了。
袁世凱邀請他去北京,作為袁世凱政權的點綴。康有為沒有答應。1923年,康有為遷居青島彙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為“天遊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
康有為認為商興才能國富,統治者必須“保商”,而保商的關鍵在于輕稅。康有為反對君主專制政體,主張君主立憲。康有為強調公民自治。
康有為把教育作為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的主要途徑,所辦萬木草堂以“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為教育宗旨。
人本院:已懷孕的婦女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育嬰院:嬰兒在人本院到6個月,斷乳後進入育嬰院,接受學前教育至5~6歲;任務是“養兒體,樂兒魂,開兒知識”。
小學院:學習期限為6~10歲;任務是“以育德為先”,“以養體為主,而開智次之”。
中學院:學習期限為11~15歲;“一生之學根本于是”,任務除養體、開智外又以育德為重。
大學院:學習期限為16~20歲,任務“專以開智為主”,接受專門教育。
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崇漢魏六朝碑學,對碑派書法的興盛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
1904年,康有為來到北歐國家瑞典,在遊記中寫道:“瑞典百千萬億島,樓台無數月明中,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
買下斯德哥爾摩東南沿海的沙丘巴登地區的一座小島,并在島上建起中國式園林,取名“北海草堂”,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才離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