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郭楠
2月10日,電影《撥浪鼓咚咚響》的導演白志強在杭州連跑三場路演,尾場映後互動結束已是深夜十一點多,仍被熱情的觀衆圍着簽名,不舍放他離開。
這是一部關注留守兒童的影片,講述了貨車司機苟仁為子尋仇,偶遇尋找父親的“熊孩子”毛豆,機緣巧合之下,二人踏上一段啼笑皆非的尋親之旅。電影将于2月25日全國公映,目前已在多地開啟超前點映。
杭州是浙江路演的最後一站,此前衢州的小影迷觀看後,還動手制作了塬上清澗貨車的小手工,十分精緻。
故事雖然簡單,但内容溫暖質樸。真誠的講述,感動得許多現場觀衆激動落淚。
現場反複被提起的一個詞是“真實”。
這段故事,源于導演在農村幫扶工作過程中接觸到的一個真實事例,出于對未成年人隐私的保護,原本拍攝紀錄片的計劃改成了故事影片。
導演試圖在電影中構建的真實的世界,透過鏡頭,來到了觀衆身邊。
“在這部電影裡面,我核心要傳達的還是愛,目的出發點也是比較單純,希望大家看完以後能夠多關注一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點關愛,給他們一點對未來的信心,給他們一點希望。”白志強說。
這段發生在導演的家鄉,榆林最南端清澗縣的“父子”故事,所有角色均由素人出演,“狗仁”的飾演者是導演的同學,原本的工作是出租車司機,體驗角色期間,還給導演“掙了點兒錢”。
演“毛豆”的小演員是他在村子裡挑出來的膽子大、有天賦的孩子,群衆演員則全部是當地的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是本色出演。
導演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做導演、編劇,電影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包容,多多鼓勵。
面對觀衆的提問,導演的回答一點兒都不藏着掖着。
“攝影是全程用的手持嗎?”
“也有三腳架的。”
“挑選群衆演員是不是很難?”
“還行,我們清澗人家家戶戶都愛唱道情,特别有表演天賦。前段時間有個電視劇去取景,需要很多群演,他們就很愁,我說這個事情交給我,發了個朋友圈,群建起來,嘩一下就滿了,還有很多人因為演不上來找我的。”
“男主的名字苟仁有什麼含義?”
“最初是狗仁,後來人家說那個是罵人的,就改成了苟且的仁義。”
開放式的收尾,讓現場觀衆反複追問導演,“主人公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導演則表示“您肯定知道的”。
同時他透露,即将推出一部50分鐘的幕後紀錄片,裡面有更多有趣的畫面,更多電影裡沒能呈現的細節,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