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寫了個“渣男”的故事,後台反響挺熱烈。
今天,想寫寫它的鏡像,一個“渣女”的故事...
或許它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
衆所周知,李廷钊娶了個,不讓人省心的老婆。
對于家事,一竅不通。
家裡大事小事,洗衣做飯,統統由他一人包攬。
都說,「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可他們的兩個孩子,卻活得像棵草。
大女兒被丢在托管所,小女兒被丢在爸媽家。
有一天,她好不容易答應,去接女兒放學。
結果轉眼就忘。
大女兒在托管所,眼巴巴地等到天黑,硬是沒見着人...
破天荒給小女兒買雙鞋,兩隻鞋都是右腳,穿得孩子直喊不舒服。
有一次,爸媽帶着小女兒,從老家遠道而來。
明明已經提前一周寫信給她。
可來到家裡,迎接他們的,隻有閉門羹。
苦等幾天,還是沒見着人影。
氣得她爸破口大罵:我就當沒生過這個女兒了。
再後來,大女兒見到她,都不願開口喊聲媽,直接扭頭跟爸說:你啥時候送我去幼兒園?
小女兒見到她,就像見到陌生人一樣,扭頭就跑...
長大後,提起這些事,小女兒仍心有戚戚:我那時候很不理解,為什麼媽媽可以這樣棄家庭于不顧...
以上這個片段,來自國産熱播劇《功勳》
豆瓣得分9.1分,講述了我國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故事。
這部良心好劇,烏鴉已經推薦過好幾次。
最近剛更新完第七單元《屠呦呦的禮物》,講的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屠呦呦這個名字,恐怕大家都不陌生。
自從她斬獲諾獎後,人們已經将這個名字,跟「青蒿素」一詞緊緊挂鈎。
屠呦呦
然而很少人會細究,幾十年前,在中國科技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她的團隊,如何完成從零到一的探索。
而《屠呦呦的禮物》,則很好地呈現了這個摸索的過程。
全片拍得生動、有趣、又催人淚下。
其中大部分情節,都有真實曆史可考,還原度極高。
上世紀60年代,抗藥性惡性瘧疾,成為了世界性流行疾病。
全球有将近20億人口,住在瘧疾高發區。
單單我國患者就已接近2000萬。
彼時正值越南戰争。
可怕的是,死于瘧疾的人數,居然是死于作戰人數的數倍。
換言之,在這場戰争中,誰能擊敗瘧疾,誰就勝券在握。
為此,美國政府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試圖開發有效的抗瘧疾藥物。
而越南政府隻好緊急向中國政府求助。
形勢迫在眉睫。
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課題組組長,開始了漫長的抗瘧道路...
那時候的中國,科研條件很差,經費、人力嚴重不足。
想找成員,沒人。
想做動物實驗,沒錢。
屠呦呦隻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從浩如煙海的醫書古籍中,尋找有用的方子。
短短三個月,她就搜集了2000多個中醫藥方。
又結合西醫的知識,篩選出640種較為可信的藥方。
而這個篩選的過程,也并不是閉門造車。
除了查閱古籍,她還要四處奔走,請教民間老中醫老專家。
從零到一,試錯無數次。
從常山,到胡椒,再到青蒿,寫在紙上,不過短短6個字。
可是背後,是無異于海底撈針、水中撈月的難題;
是一次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堅持;
是無數科研人員及其家人,長年累月的犧牲和奉獻...
而确定青蒿作為研究方向以後,仍有很多現實的難題要去攻克。
比如,跋山涉水去采樣。
比如,為了盡快上臨床試驗,屠呦呦申請親自試藥。
當時,青蒿提取物,還沒有擺脫“毒性”的說法。
如果試藥出現毒副作用,分分鐘連命都沒了。
比如,沒有合适的藥廠配合工作,為了加快實驗進度。
屠呦呦直接在實驗室放下7口裝有乙醚的大水缸,用來浸泡青蒿。
然而,實驗室設備簡陋,唯一的防護措施,就是薄薄的紗布口罩。
長期處于濃度極高的乙醚環境中,課題組的成員,身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她的愛人李廷钊很心疼:整天不着家,沒日沒夜地待實驗室,一回家就渾身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
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的扮演者,周迅,獲得了屠呦呦女兒的點名認可。
開拍前,周迅特意拜訪屠呦呦,并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走近角色。
而在這部劇裡,她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穩重。
她将一心沉浸在科研世界的屠呦呦,演活了。
比如,因為連續熬夜整理資料,唇色蒼白,嘴角起了燎泡。
疼起來時忍不住想摸它,但又不想耽誤工作。
隻能微微張開嘴巴,用舌頭輕輕頂住傷口處,來緩解疼痛。
比如,為了尋找藥方,錯過見父母一面。
當她捧着親戚的書信,讀着父母的思念。
一時間,忏悔、感動、遺憾、難過的心情,湧上心頭...
她緊緊抿唇想控制不哭,淚水卻争先恐後地跌落...
比如,夢見實驗狗因青蒿提取物中毒而死,她倉皇起身,馬不停蹄趕到實驗室。
當她看見那些狗活蹦亂跳時,這也意味着青蒿這個研究方向沒有出差錯。
那一瞬間,長期緊繃的情緒,宛如洪水決堤。
她卸下防備,坐在地上,哭得不成人樣...
但這部《屠呦呦的禮物》,并沒有拍成個人主義的頌歌,它還描繪了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群像。
他們性格各異,有的傲嬌,有的急躁,有的木讷…
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心系這個項目。
比如,當胡椒提取物的臨床試驗失敗時,組裡兩個常常鬥嘴的人,彼此安慰。
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難題,讓他們培養出戰友般的情誼。
在這種時候,那些所謂的個人恩怨和意見相左,實在顯得太過渺小...
比如,當抗瘧新藥需要人體試藥時,整個中藥研究所的人,都踴躍報名。
這種時候,所有人都将生死健康,置之度外...
現實中,課題組三名重要成員,都因為實驗受到影響,身患重病:
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調養多年才痊愈;
鐘裕蓉氣管上長了腫瘤,不得不切掉三分之二的肺葉和部分氣管;
崔淑蓮受傷更嚴重,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斬獲諾獎後,屠呦呦表示:這個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它屬于科研團隊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
而在《功勳》開拍前,屠呦呦也跟導演反複強調:千萬不要把這個事說成就我一個人的功勞,這是大家的功勞,是一個集體的勞動。
屠呦呦
我在文章開頭說,這是一個鏡像故事...
相信有讀者會猜到,這裡對标的是,「氫彈之父」于敏的故事。
同樣特殊年代,同樣身負重任,同樣沉迷科研,同樣不擅家事...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着默默支持并理解他們的家人。
于敏 (還沒看過的讀者,可點擊圖片跳轉文章)
或許我們都知道屠呦呦在世界上的貢獻。
在青蒿素誕生之前,瘧疾跟艾滋病、癌症,并稱“三大死亡疾病”,每年緻死人數高達上百萬。
如今,這個恐怖數字,早已成了曆史。
斯坦福大學教授路西·夏皮羅點評:在人類藥物史上,能夠緩解數億人疼痛,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的藥物并不常有,屠呦呦及其團隊所發明的青蒿素,就是其中之一。
外媒稱她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圖片源于網絡
但救下數百人萬生命的她,卻連自己僅僅數人的家庭,都顧不上。
早出晚歸、埋頭實驗,全身心紮進醫藥世界...
她犧牲了跟家人相處的時光,成為了孩子眼中「不負責任的媽媽」
大女兒不肯喊媽媽,小女兒不理解:為什麼連孩子都不要?
女兒們長大後,依然不願意跟随父母生活。
小女兒還曾說:「媽媽」隻是一個稱呼,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跟于敏的愛人孫玉芹一樣,屠呦呦的愛人,李廷钊,始終堅定地支持着她。
他也是高級知識分子,蘇聯留學生。
為了讓屠呦呦全身心投入醫藥研究,他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
他還主動維護妻子:呦呦的興趣,和一般女人不一樣,她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在《無名英雄于敏》那一單元。
為了讓于敏沒有後顧之憂,專注科研。
孫玉芹一個人去醫院生孩子,一個人操持家務,一個人帶孩子...
彈幕區一片叫好聲:那個年代的女人真好啊!現代的女人多學學!
不,烏鴉想說:如果你隻看到男女對立,那隻能說明你太膚淺...
不管哪個年代,都有孫玉芹,也有屠呦呦...
無論男女,無論選擇家庭還是事業,都應該值得被尊重。
單方面要求女性平衡事業和家庭,根本是個僞命題。
《功勳》難得可貴之處就在于,看見女性的力量。
女人,她可以是氫彈之父背後的支持者,也可以是站在領獎台前的創造者...
「騰訊視頻」搜索 功勳
即可觀看
長按保存今日份推薦
- 每天遇見一部好片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