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季,一本出自美國華裔之手的《虎媽戰歌》登陸中國,掀起了一場排山倒海的教育口水戰,随後本土又湧現了“鷹爸”、“狼爸”和“貓爸”等各種教育模式,持續引發了一連串教育激辯。如此天成的話題性和傳播基礎,不拍成電視劇那是暴殄天物,這大概便是《虎媽貓爸》題材的由來。
為什麼不是《虎媽鷹爸》或《虎媽狼爸》?“虎媽”的特點是家長制和高壓,不乏咒罵、威脅、賄賂和利誘等手段。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未來精英,“虎媽” 蔡美兒對女兒提出十大戒律,比如不準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每門功課至少要得A,甚至不準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虎媽戰歌》上市後在美國引發軒然大波,被不少講求寬容的美國母親和媒體評判為“虐待兒童”。就在“虎媽”登陸的次年除夕清晨,一名4歲南京幼童穿着小短褲在零下13度的紐約暴雪中裸跑視頻爆紅網絡,推行極限教育的“鷹爸”何烈勝随之被推倒大衆視線。緊随其後,憑借藤條和雞毛撣子把4個兒女“揍”進了北大的蕭百佑被推上中國“狼爸”寶座。顯而易見,“虎媽”、“鷹爸”或“狼爸”的教育方式都是高壓式的,一旦結合,難免極端。相比之下,“貓爸”常智韬的教育方式要柔和得多,他遵循的是因材施教,主張民主、寬容的個性化教育,倡導與孩子共同成長,這點與家長作風的“虎媽”完全相左,形成教育理念的鮮明反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