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先秦考古資料

先秦考古資料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5-06 01:32:28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廖慧文 通訊員 張興國 陳琳玲 陳子慧

  說起考古,你會馬上想起什麼?手持洛陽鏟,羅盤的人正在“分金定穴”?還是在黃土裡經年累月地拿着小刷子清理文物的身影?

  在大衆眼中,考古是一個神秘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地地道道的人文學科。但事實上,考古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科技發生了緊密的關聯。曾經囿于設備和技術的限制,我省的許多項考古研究長期處在肉眼觀察和文獻比對的階段。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科技考古進入大發展階段,考古設備的不斷發展和多學科合作觀念的深入,我們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片段和他們身處的那個時代。

  長沙窯碎瓷片為你講述“大時代”

  今年年初,央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一聲“長沙窯,大唐造”的響亮口号讓更多人知道了唐代“外銷爆款”,工藝先進又物美價廉的長沙窯。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考古學家對于長沙窯的研究,一向是依靠肉眼和經驗,内容也多是記錄器型、風格、年代、比對文獻。根據經驗和肉眼觀察,早期的研究者認為長沙窯彩瓷以釉下彩工藝為主,并将其稱為“青花瓷的鼻祖”。進入21世紀,科技檢測工具與方法有了新的進步,越來越多品類的長沙窯彩瓷經過檢測,被确認為高溫釉上彩瓷。至今沒有檢測到典型的釉下彩瓷。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長沙窯研究的副研究員張興國打開高精度的三維顯微鏡,将一片長沙窯碎瓷片小心地放在鏡下。輕轉鏡頭,電腦屏幕上就顯示出放大200倍的瓷片切面和釉面畫面。釉面分層清晰可見。

  先秦考古資料(考古玩轉高科技)(1)

  正是依靠這種最多能放大1000倍的顯微鏡和掃描電鏡、X熒光光譜分析等手段,張興國和同事對多個長沙窯瓷片和釉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通過三維顯微鏡觀察,我們發現,這些标本的彩料在平面和斷面上均有打破或疊壓在釉層之上的現象,沒發現1例有釉層覆蓋在彩料之上的迹象。着彩部位在顯微鏡下,顯得幹澀、皺褶多,沒有釉面的平整光滑。觀察沒有充分燒結的生燒制品,則可以清晰看到彩與釉的疊壓打破關系,即瓷器在沒有燒造之前施釉着彩的初始狀态。”也就是說,這批彩瓷的燒制方法與二次燒造的低溫釉上彩不同,它們都是先施釉,再于釉上着彩,最後在窯爐内一次性高溫燒制而成的。因此,釉層較薄,容易造成“釉下彩”和“釉中彩”的錯覺。

  先秦考古資料(考古玩轉高科技)(2)

  (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梅英正在使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檢測陶片成分。“考古邦”微信公衆号供圖)

  先秦考古資料(考古玩轉高科技)(3)

  (高精度顯微鏡下的長沙窯瓷片。瓷片表面的未融鐵彩顆粒浮于釉面之上。)

  了解長沙窯燒造的工藝,讓考古人員們意識到,長沙窯的工藝和風格,事實上與當時北方的造瓷工藝是一脈相承的。除了燒造技藝,在長沙窯的器型和圖案風格上,早期的長沙窯和後期又有一個明顯的區别。“早期的胡人形象和中亞元素不多,後期則是非常普遍的。”聯系史實,張興國說:“安史之亂,是長沙窯在技術和風格蛻變上的重要原因。”

  一幅“大時代”的圖景緩緩向我們展開——

  “我裡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北方連年戰亂,大量掌握先進燒瓷技藝的北方工匠和生活在河洛平原的胡人們跨越千裡之遙,紛紛遷徙到相對安定的南方。行至長沙,一大批優秀的北方工匠定居了下來,與長沙本地工匠交流、相互影響。在湘江之濱,褐色和綠色的釉彩在湘土上交融,中原的器型、湘人的詩、中亞的圖案,在爐火中碰撞,産出令世人贊歎的長沙窯。

  牙結石裡藏着宇宙

  洗過牙嗎?當牙醫用超聲波儀器将牙結石清理下來,你一定會起身含一口水,将這些“廢料”全部吐掉。

  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牙結石裡藏着一個“宇宙”。

  牙齒是脊椎動物中最堅硬的器官,在考古遺址中較為容易保存下來。同時,由于進食和呼吸等原因,脊椎動物牙齒表面容易形成牙結石。

  站在2012年新建的動物考古實驗室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莫林恒進一步解釋:“牙結石在其形成過程中會捕獲、包裹部分澱粉粒、植矽體、纖維等物質。在科技考古的幫助之下,我們發現這些遺存可以為探讨人類或動物的食物來源與組成,以及古環境信息等提供良好的研究材料。”

  先秦考古資料(考古玩轉高科技)(4)

  (副研究員莫林恒正在介紹老司城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遺迹。)

  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應用,給考古帶來了新的驚喜。莫林恒和同行們通過對老司城遺址明代早期至雍正五年出土的豬、野豬、牛、馬、山羊、蘇門羚、梅花鹿等10種動物共20件牙齒表面植物微遺存的分析與研究,結果發現了包括來自于水稻、薏苡屬、葫蘆科、棕榈科等植物澱粉粒,以及水稻、竹亞科、棕榈科、蘆葦屬、早熟禾亞科、畫眉草亞科、黍亞科等植物的植矽體。

  “明代早期至清代前期,湘西地區氣候溫潤,土壤肥沃,植物多樣,森林裡生活着野豬、梅花鹿、小麂、赤麂等多種動物,老司城的人們圈養動物和放養動物以供日常消費。有時候還會去打獵,并将捕獲的獵物圈養起來……”

  通過科技考古工作,不起眼的牙結石為我們“講述”了古人的畜牧生活。再加上糧食、動物骨骼的遺存,我們能推論出古人的食物結構,從而辨認當時的生産方式和社會組織,探讨不同時段、不同地區各種生産工藝的特征及發展。

  文物修複:你受的“内傷”,我會懂

  先秦考古資料(考古玩轉高科技)(5)

  (青銅修複技師丁潔正在修複青銅器。)

  “憋死我了憋死我了。”青銅器修複室内,青銅修複技師丁潔小心翼翼地用小鑷子貼上了一塊青銅戈的碎渣,才敢對着空地呼吸。“有的青銅脫落物真是太小了,呼吸會把它們吹跑的。”雙手托着這塊甯鄉出土,已經殘缺不堪的戰國武器,丁潔輕聲介紹。

  修複文物是一個尤其精細複雜的活計,也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職業。在古代的皇家和民間,就有不少專職古玩修複的匠人。但現代的修複工作,卻大有不同。以青銅器為例,文物修複師們首先要用現代儀器為青銅器取樣檢測,決定接下來的處理方案。超聲波清洗、成分檢測、探傷……青銅器的“病症”一樣樣被現代儀器診斷出來。“以前,有的青銅器内部已經有鏽蝕了,但是表面看不出來。鏽蝕會不斷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與空氣中的一些成分發生反應,導緻鏽蝕不斷擴大,不但自身會損壞,還會傳染給一同擺放的青銅器物。”探完傷後,修複師會用多種物理和化學手段對它們進行修複和保存。

  從前,這些科技手段隻有在國家級的大文物實驗室才有,前年,我省建成了專門的青銅修複室,高科技手段全面應用,為更多的文物延續“生命”。

  先秦考古資料(考古玩轉高科技)(6)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顧海濱正在對文物表面進行光學顯微分析。“考古邦”微信公衆号供圖)

  目前,大數據 考古讓考古工作者們擁有了共享了更多樣本、獲取了更多行業信息;無人機 考古讓考古發掘告别了“爬樓、爬山、放熱氣球”勘測、拍攝工地全景的時代;CT、DNA分析、高精度磁法、頻率域電磁法種種高科技手段參與考古……

  “科技的發展是一部分,而且,如今考古的多學科合作和融入更加深入了。”莫林恒表示。分析化學、材料學、古生物學、環境學、形态學、統計學……現代科學的技術手段與理念在考古學研究的各個環節中逐漸得以應用,分工精細、功能強大的實驗室一間間設立,更專業的人才一批批引入。新的考古研究正在創新再現古代曆史,填補多項空白,推動中國考古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責編:廖慧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