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着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今天介紹一下明代的一種頭飾“䯼髻”。
䯼髻兩個字筆畫衆多,第一個字“䯼”無論是五筆還是拼音都打不出來,拼音是dí。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注釋隻有一個“䯼髻”,名假發盤成的髻。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先生,是此次展覽的策劃人,也是最早對明代䯼髻及頭面定名的人。他認為䯼髻頂部的是“頂簪”,正面中間的是“挑心”。
在展廳裡陳列着一件收藏于無錫博物院的“金絲䯼髻”,高9厘米,直徑11厘米,重64克,開頭一個牛角,由細如發絲的金絲紡織而成。
據展簽内容可知:䯼髻是明代已婚女性着正裝所戴。原指發髻本身,在女性戴冠和包髻的影響下,後特指加在髻上的發罩。䯼髻起初用頭發編成,明中葉以後多用金銀絲制作。其上再插戴前後分心、挑心、頂簪、頭箍等飾物,形成以䯼髻為主體的整套頭飾。
䯼髻在宋代時已廣受婦女的歡迎,在《金瓶梅》中有多處提及。到了金元時期,受“包髻”的影響,由原先僅僅是發髻本身,漸漸裹上了織物。到了明代,䯼髻成為一款由金銀絲馬鬃、頭發、篾絲等材料編成的假發髻,外罩皂色紗,佩戴時放在頭頂的發髻上。明代婦女一般不單獨戴䯼髻,圍繞它要搭配各種簪钗,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以及佩戴位置。範濂在《雲間據目抄》中記載:“婦人頭髻,在隆慶初年,皆尚圓褊,頂用寶花,謂之‘挑心’,兩邊用‘捧鬓’,後用‘滿冠’倒插,兩耳用寶嵌大镮。”
在展覽中,還展出了兩張人物肖像畫“戴䯼髻女像”和“秦錫章夫人畫像”,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兩人所戴䯼髻雖有所不同,但都是一套完整的組合結構,兩側還配有金簪、珠寶、耳環等飾品,共同表現出婦女體面的妝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