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結婚辦喜事、過年過節都要挂燈籠。燈就是燈呗,為什麼叫燈籠呢?那你知道它的來曆嗎?
相傳,燈與籠有關。這是為啥呢?
據說,從前有個老漢姓龍,手藝精巧,又愛樂呵。每到年節就給本村的小核們紮花燈,孔雀開屏、鯉魚卧蓮、鴛鴦戲水,真和活的一般。後來,年歲大了,耳朵背了,成了個老“聾”頭兒。耳朵聾,眼睛不花,七十多歲的人照樣紮燈。
有一年正月十五,縣官非得叫老龍頭兒給紮燈。這個老頭兒脾氣就是怪,鄉親們不給錢,他願意紮了白送禮,縣官請他去紮,他不幹。這下子可氣惱了縣官,派人把老龍頭兒抓進衙裡,關進一間房子,非要他紮出最好的燈不可。老龍頭兒被關在屋子裡,有酒菜伺品,可他心裡想的是鄉親們。他苦思苦想怎麼才能對付縣官,有了,他沒用幾天的工夫就紮好一個金翅金鱗、活靈活現,就是沒有眼睛的龍。
正月十五就到了,老龍頭兒把自己的中指咬破,用鮮紅的血畫了龍的眼睛。說時遲那時快,隻聽縣衙院裡風聲四起,雲霧翻騰,老龍頭兒紮的燈龍活了,搖頭擺尾,老龍頭兒騎在上邊,飛出城外,留下的是一串火球。縣衙大院燒個精光。老龍頭兒飛到哪裡去了呢?反正再也沒回自己的家鄉,他四海為家,到處賣手藝。
從那時開始,各地的彩燈都叫成“燈龍”了,叫來叫去,又把這個“龍”字的頭頂加上一個“竹”字,就成了“燈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