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人節》應該是2020年最受關注的一部華語電影。影片上映後,口碑炸裂,最後以“橫掃”之勢拿下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多項重量級大獎,男女主角也提名影帝和影後,堪稱史詩級的勝利。
很難想象,寶島的電影人們會将如此多的殊榮頒給一部小成本的“魔幻”都市愛情片。
影片聚焦一對在時間上“快慢”不一的情侶,以他們的人生為圓心,通過AB面的平行剪輯,勾畫出了當地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态。
憑借《熱帶魚》和《愛情來了》功名成就的導演陳玉勳再次祭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消失的情人節》融合了荒誕、諷刺、浪漫等風格于一體,同時雜糅喜劇、魔幻、懸疑、愛情等類型元素,創造出一種既奇情又具童趣的獨特風格。
浪漫到讓人心跳漏拍 《消失的情人節》實在太浪漫,太奇情,太有想象力了。
癡男怨女都渴望“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最終分道揚镳,再無時間上的交集的悲傷故事比比皆是。更何況,愛開玩笑的丘比特還會讓你在“對的時間碰到錯(渣)的人”。
感情的事兒講究“合拍”,對的時間相遇,差不多的速率并進。可導演陳玉勳偏偏不喜歡中年人的“鬼迷心竅”,而信奉年輕人的“破鏡重圓”,硬是把一個“錯的時間,對的人”的故事講述得天馬行空又合情合理。
女主角楊曉淇是一位什麼事兒都比别人快一拍的人。唱歌永遠搶拍子,跑步永遠偷跑,連早上起床都比鬧鐘快一秒。
她永遠在“趕路”,朝着一個“一眼能看到盡頭”的人生倉促狂奔。好不容易愛神眷顧,一個做網絡金融的帥氣男子突然纏上了她,邀約她看電影、吃飯,順便過過情人節。
可就在情人節當天,她“失意”了,第二天醒來,她全身被曬傷,對于情人節當天的事兒完全沒有記憶。
她不認為這是斷片,被偷走的情人節,令她耿耿于懷,甚至一度生氣到報警,“我要報案,我掉了一天。”
其實她不止是“掉了一天”,她年少時還“掉過”一位父親,掉過數不清的橡皮擦(抹去記憶),一把象征着美好友情愛情的鑰匙(打開心門),以及那個默默愛着她多年的吳桂泰。
楊曉淇和吳桂泰在時間上永遠是“不合拍”的,因為吳桂泰是一位什麼事兒都慢一拍的人。
時間總愛和他開玩笑,“每次我看時鐘,秒針才開始動”。而慢讓他被人嫌棄,最後隻能開公交,因為限定了時速,他不必趕時間,且開慢車是一種“美德”。
他因為慢而錯過了楊曉淇,直到她再次出現時,卻又有了新戀情,且完全不記得兩人的曾經。
情人節當天,楊曉淇“掉”了一天,他卻“撿”了一天。全世界靜止不動,吳桂泰卻因為平時的“慢”,而多出了一天的時間。他找到“靜止”的楊曉淇,帶她去到自己的“秘密基地”,用照相機留住無數個心動瞬間,兩人第一次因為“快慢不一”而變得“合拍”。
這一天馬行空的設定,讓人看到心跳漏拍,讓人感歎原來小清新愛情片也能如此魔幻。對于劇情結構來說,第一部分“消失的人”先用女主角的視角叙事,埋下伏筆、制造懸念,同時避免觀衆一開始就用“上帝視角”了解全局。
随後用“消失的情節”,以男主角為視角進行補充和豐富。讓女主角“掉”下的東西,一一被男主角“撿”了起來。
時間上的錯位被放大到“失真”的地步後,反而讓人看出了其中的真谛:人與人之間并非不合拍而錯過,隻不過我們總是習慣性遺忘,總愛“快人一步”,因此丢失了曾經的美好。
就像女主角楊曉淇一樣,“掉”了無數的東西,遺忘了一個又一個人,最後被時間抛棄而不自知。
魔幻到令人笑中帶淚 《消失的情人節》從把奇情書寫為浪漫,其中某些片段還引發了不小的争議。
情人節當天,男主角成為整個城市裡,為數不多,能夠“移動”,沒有禁止的人。他帶着女主角到了自己心儀的海邊,把女主角當做玩偶一般擺出各種姿勢,任憑他擺拍合影,最後還導緻女主角被曬傷了。
加上之前,他再次遇見女主角後,每天到對方工作的郵局寄信,後面還為了查探對方的“新男友”,各種尾随。于是,一些網友和影迷認為導演的劇本,男主角的行為透露出濃濃的油膩直男味。
不少影迷甚至留言,“難以接受”、“作為女生感到被冒犯”、“真的很變态”等。明明是一個浪漫的“時間差”錯位設計,無論是“男動女靜”亦或“女動男靜”,總有一方是主動者,為什麼偏偏男方主動就會讓女方覺得被冒犯,而如果女方主動就是小清新了呢?
男主角最明顯的人物“标識”就是挂在身上的相機,這個相機一方面是家人的傳承物,同時也表明男主對待時間和記憶的态度。因為喜歡“記錄”而變得戀舊,而現代人拿着随時可以拍幾十張照片的手機,卻不再記錄,隻是不停的炫耀,然後匆匆的忘記。
面對一份感情,可能男性更加理性,而女性更容易感謝一些。要不然,導演也不會添加一位看似帥氣多金,實則油滑且靠騙女孩子錢為生的“舞男”了。
除了快慢和停止的“高概念設計”,其中還不乏一些“神來之筆”的魔幻時刻。比如女主角夢中出現在衣櫃的“壁虎人”。
他提示了女主角不該輕易遺忘過去,“擺在家裡的東西,不見是表示那個東西不被重視”,并且推動劇情進展,讓那把能夠打開心門,解疑過去的鑰匙出現。
如果說壁虎爺爺負責“言之有物”,那麼女主角“白日夢”時出現的電台主播,則象征着精神上的自省,他不斷談及遺忘和陪伴,并成功和女主角“連線”,還被男主和油膩男聽到,且各自有不同的感受。
如此現代化的社會,導演偏偏選用“老式”媒介電台和信件作為人與人之間聯系和溝通的中介,也再次凸顯“慢”對于繁忙的現代人的巨大意義。
如果不是堆滿了郵箱的信件,不是父親留下的鑰匙,不是陪伴孤獨女主的電台,這份在時間上錯位的愛恐終難圓滿。《消失的情人節》把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包裝得如此具有吸引力,而且在劇本上打磨得如此細膩,各種表達技法自然流暢,整體觀感上幾乎沒有敗筆。
原本這種AB面的平行剪輯,很容易出現畫蛇添足的瑕疵,其最大的功效就是把觀衆拖拽進既定的叙事節奏裡,觀看者因為剪輯速度和叙事結構,一時間無暇顧及故事裡的漏洞和情緒中的過激之處,如陀螺随着一根不斷揮舞的鞭子而瘋狂旋轉。
但《消失的情人節》巧妙的規避了這種技法的最大副作用,在陀螺停止旋轉的時候,留下超越時間限制的那份感動。這是一部感性的電影,你無法不感同身受。無論從愛情部分,亦或城市人文方面。
同時,它又是一部理性的電影,因為它不着魔于大,而是始終關注小,從時間宿命到男歡女愛,從社會發展到家庭變遷,這是電影應有的魅力與職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