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虹口區老人被困電梯

虹口區老人被困電梯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2-01 08:47:14

  虹口區老人被困電梯(懸空老人生活大變樣)(1)

  開欄的話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勝利在望。小康的成色和溫度,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為見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刻,本報近期派出多路記者赴各地開展調研活動,記錄那些普通人正經曆的小康之變,以及那些為了小康目标付出的努力與拼搏。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專欄,講述你我他身邊的幸福故事。

  ---------------

  黑灰色的外框,搭配全透明玻璃,每一台電梯都自帶360度全景景觀窗。這不是上海外灘、陸家嘴黃浦江邊的豪宅,或者5A級寫字樓,而是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臨汾路375弄小區加裝的19台便民電梯。

  “每棟樓,都是100%同意加裝。”臨汾路375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呂文潔介紹說,小區第一棟安裝電梯的是1号樓,這棟樓從2015年就開始動議加裝電梯,但直到2018年年底才完成改造。

  一個主要的“攔路虎”,就是“繞不清誰該出多少錢”。

  “一樓肯定不出錢,二、三、四、五、六樓怎麼出錢?按樓層每家遞增10%行不行?”375弄1号樓的故事,至今仍深刻地印在呂文潔的腦海裡。

  老人下樓難,促成老樓安裝電梯

  呂文潔回憶,當時提出加裝電梯動議的是1号樓樓組長。有一次,住在6樓的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生病了,打了120叫救護車。但救護車上隻有一名司機和一名護工,樓棟沒有電梯,沒法把老人擡下樓。

  60歲的樓組長看到這個情況,自己上去背人。呂文潔說,這名樓組長與救護車護工一起把老太太從6樓背到4樓,實在背不動了,又在樓棟裡動員了另外3個退休老人,多人合力才把老太太送上救護車。

  這次“老人給老人送醫”事件,引發了整棟1号樓的思考,也引起了居民區黨總支的關注。樓組長動議,每家出點錢,加裝一部電梯。但電梯造在什麼位置、每家出多少錢等問題,始終沒達成一緻。

  記者在已加裝完電梯的1号樓前看到,電梯加裝的位置,對西邊套的6戶人家和中間套的6戶人家造成影響——西邊套的東向采光被擋住了,中間套的廚房采光被擋住了。

  呂文潔介紹,居民區後來牽頭在1号樓成立“加梯臨時黨支部”,由樓裡的黨員代表帶頭專題讨論“怎麼出錢”“如何遊說”“電梯裝在哪裡”等問題。最終确定的2樓7%、3樓13%、4樓20%、5樓27%、6樓33%的出資比例,成為後來整個街道乃至靜安區全區的加梯“金标準”。

  加裝電梯從“個案”走向“量産”

  上海市靜安區,是一個典型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這裡有每年創造億元稅收的跨國公司總部大廈,有中外遊客最愛的海派石庫門建築群,也有像臨汾路375弄這樣的老公房。

  以臨汾路街道為例,它下轄20個居民區,80%的住宅樓建設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687個樓組中有1507個樓組無電梯,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居住在3樓以上的“懸空老人”,在60歲以上戶籍老人中占比達到13.4%。2019年、2020年,臨汾路街道連續兩年将“支持老公房加裝電梯”列為街道一号工程。2019年,上海市靜安區首次将老公房加裝電梯50台列入區政府民生實事。

  家住臨汾路375弄1号樓2樓的李阿姨特别支持加裝電梯,盡管住在2樓,她仍在每次議事讨論中強烈支持安裝電梯,“老伴當時生病,好幾個醫生、鄰居一起幫忙把擔架擡下樓,太吃力了。我深有體會!”

  如今,李阿姨每天都會坐電梯下樓,買菜、散步、找鄰居聊天。“以前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天天憋在家裡,現在方便多了。”李阿姨說。

  讓老年人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内容,也是貫徹“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一個重要内容。

  近年來,臨汾路街道黨工委在大調研大走訪中,密切關注3樓以上住戶的下樓需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加裝電梯,推動加裝電梯從“個案”走向“量産”。目前,臨汾路街道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達到61台,轄區範圍内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臨汾路375弄小區裡,現在專設了一個居民議事大廳,所有有關加裝電梯或者其他辦事事項的流程都在這裡“一目了然”。居民有需求,按照流程填表格,再按照“指示牌”走進不同的服務房間,就能把流程大緻走完。這成為其他居民區、街道學習的“重頭戲”——流程化、透明化管理模式,這種做法可以給“加裝電梯”這項工程提速。

  呂文潔告訴記者,該居民區現在有一套成熟的“加裝電梯”流程,最快的僅用1個月就完成了全樓讨論和标準确定。最近的一次加裝,375弄12号樓1個月内全員簽字同意,“電梯臨時黨支部”多次組織居民召開議事會,最終确定12号樓由4戶高層人家集中出資完成電梯改造。

  這些都得益于上海市靜安區總結的“123加梯工作法”——“1”是組建電梯臨時黨支部,把街道、居委、小區、駐區單位的黨員都動員起來,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兩個支撐機構,同時編制“小藍書”“小紅書”兩本指導手冊,讓“零基礎”群衆“一看就懂,照着就辦”;“3”是用水電煤移位配套工程納入老小區改造、為加裝電梯單元的低樓層居民做美麗樓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組和電梯自治基金三項惠民舉措調動群衆的積極性。

  這套工作法,在上海市靜安區全區通用。隻要遇到老舊小區要加裝電梯的情況,街道、居委幹部就會拿出“小藍書”“小紅書”,先自學一番,再開始動議。

  在靜安區,現在共有在建、在批加裝電梯188台,累計完工啟用電梯為52台、正在施工62台,曆年來受惠居民戶數共3187戶。

  上海正以實際行動踐行“把人民的向往作為城市治理的方向,把人民的需求作為城市治理的追求,把人民的痛點作為治理的重點,把人民的感受作為檢驗治理成效的标尺”這一“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烨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