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末,因為和老婆好久都沒出去逛街了,我們臨時決定趁媽帶小孩在小區玩耍的時候,倆人到街上去過下二人世界。晚上大概九點多,我倆盡興而歸,一打開門,便看見放在陽台上的全身鏡橫摔在地上,媽正在打掃。
我便開口問道,“咦,鏡子怎麼碎了耶?”
哪知我剛問完,我媽就很大聲的劈頭蓋臉一頓咕哝,“出去這麼久才回來,晨晨(小兒子)又在哭,飯也沒人做……”
沒聽媽說完,我脾氣也一下就上來了,“出去玩怎麼了嘛?我們都三十幾了出去玩還不行嗎?……”
本來美好的心情,一下就跌入了谷底。而且不止于此,整個家庭都蒙上了一層烏雲。沒過一會兒,因為洗澡的問題,老婆又歇斯底裡的把大兒子教訓了一頓……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當天經曆,我在想,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好好的,突然就變得糟糕起來了呢?難道壞脾氣也會傳染?
想到這,我突然靈光一閃,對,壞脾氣确實會傳染,在心理學上把這稱作踢貓效應。
有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有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他回到家怒氣沖沖的把管家大罵一頓,管家心裡憋着一頓火,回家後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把自己的妻子大罵一頓。妻子莫名其妙的受了委屈,看見兒子在床上玩,沒地方撒火的她不分輕重直接上去給了兒子一個響亮的耳光。兒子不明就裡的被打,心情糟糕極了,就把正在身邊的貓踢了一腳。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踢貓效應”十分普遍。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比如我工作不開心,帶着滿肚子的悶氣,繃着一張臉回到家,就會将壞情緒傳染給家裡的其他人。以至于,全家都不得安甯,同樣,家裡人在家裡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其他工作生活中。
因此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化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的傳播鍊條。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轉移注意力
當你的情緒處于失控邊緣時,可以先離開情緒産生現場,讓自己冷靜一下,通過深呼吸,開窗看看外面,或者看看外面風景,與其他人聊個天等等,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時做出決定。
2、感受自身情緒
學會感知、理解情緒、轉化情緒,對自己此刻内心的真實需要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是高興、憤怒、難過還是傷心等等,在處理事情之前,一定要先處理情緒。隻有擁有一個好的心态,才能防止情緒化對他人的傷害。
3、換位思考
站在對方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整個事件,你會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從而有效避免“踢貓”。
4、處理問題
發脾氣後,和對方心平氣和的進行溝通交流,告訴他自己當時的情緒需求,問清楚對方當時的境況和情感需求,并約定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怎麼處理。
第二天起床後,我和媽媽進行了一場溝通,主動向她道歉,承認了自己的壞脾氣,讓我沒想到的是,媽媽也和我說了對不起,原來她是因為以為我們把鏡子摔壞的原因歸咎于她才爆發了,說開之後頓時感覺家裡的陰雲煙消雲散了。
朋友,把豁達和體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截斷“踢貓”這條惡劣的傳遞鍊,不要讓壞脾氣傳染他人、影響集體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