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我們的端午假期時光

我們的端午假期時光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4-12 08:17:13

  今天,迎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

  家家年年過端午,今年内涵有不同。

  端午節期間,我市不少家庭、公益組織、社區開展了和睦鄰裡、助老助困活動,并将愛國元素融入其中。孩子包粽子送長輩、鄰裡互助獻愛心、社區活動頌祖國、“金陵吟”端午吟誦快閃……博愛之都金陵正書寫着一個别樣的“有愛”端午。

  我們的端午假期時光(我們的節日端午佳節)(1)

  近日,鼓樓區湖南路街道丁家橋社區的40多名居民前往江蘇省軍區司令部大院與部隊官兵一同包粽子,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 通訊員 師琪 殷麗江 記者 徐琦 攝

  我們的端午假期時光(我們的節日端午佳節)(2)

  5日,石鼓路小學學生學習傳統技藝,迎接端午節。 通訊員 曾文君 記者 徐琦攝

  愛國情懷處處在 市民由衷頌祖國

  有關端午節起源的說法很多,各地、各界民衆過端午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則是最普遍的共識,愛國是千百年來端午節最鮮亮的元素。

  這種愛國情愫如今顯得尤為厚重。這個端午,大量社區通過一個個活動表達愛國情懷。活動中,黨員、群衆通過唱愛國歌曲等形式表達了深深的愛國之心、愛國之情。

  6月4日,雨花台區景明佳園社區聯合雨花鶴顔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我的祖國我的家——弘揚端午文化,傳我景明精神”主題活動。社區久久重陽舞蹈隊表演《共圓中國夢》、景明佳園社區白局宣講團帶來白局表演《花開四季》、鶴顔老年大學阿姨們穿着旗袍走秀《國色天香》……看着這些節目,居民們感歎:“生活在這個時代真幸福!”

  6月5日,以“黨建引領和諧社區,同心共築美好生活”為主題的鼓樓區睿城社區首屆鄰裡文化節在一片歡歌笑語中開場。該社區耆睿學堂學員們自主排演了功夫扇、旗袍秀、柔力球和歌伴舞《我和我的祖國》等節目,一幕幕精彩的表演、一段段酣暢淋漓的歌舞給了居民群衆精神上的藝術享受,表演者們熱情洋溢的演出,赢得了現場群衆的陣陣掌聲。

  6月6日,雨花台區翠竹園社區舉辦“民族和睦共慶佳節”聯歡會暨中外傳統文化交流分享活動。作為南京市首批國際社區之一,翠竹園社區以傳統文化為紐帶,積極提升社區居民國際視野,促進中外居民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共同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當天,該社區邀請社區回族居民、僑胞僑眷和國際友人參加聯歡會,大家在包粽子,制香囊,觀看傳統文化表演,品嘗馕餅、牛肉面等美食的同時,進行了親切交流。

  據民政部門不完全統計,今年的端午節活動,衆社區除了走訪慰問困難戶、送“愛心粽”,還有超過一半的社區與轄區共建單位、部隊、學校聯合,組織了端午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并将愛國元素貫穿始終。

  本報記者 馬道軍

  文化抒懷

  “金陵吟”吟誦快閃迎端午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一聲聲韻味悠長的吟誦,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篇,在飛檐鬥拱、古意盎然的朝天宮回蕩。端午節前夕,為紀念詩人屈原,弘揚愛國主義情操,南京通過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詩詞吟誦,舉辦了一場“金陵吟”端午吟誦快閃。

  我們的端午假期時光(我們的節日端午佳節)(3)

  “金陵吟”端午吟誦快閃現場。主辦方供圖

  當天,當代中華詩詞界名家、93歲的俞律老先生,出現在朝天宮棂星門外。非遺古琴藝術金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桂世民輕撫琴弦,在古曲《平沙落雁》的悠悠琴聲中,俞律聲情并茂的吟誦,拉開了“金陵吟”快閃帷幕。

  這是一場“詩意之城”南京迎接端午的吟誦——南京素有“詩國”“詩城”“詩都”之美譽。據不完全統計,曆代吟誦南京的有名詩詞有上千首,展現了獨一無二的古都文化魅力。俞律老先生是詩詞吟誦界的翹楚,他吟誦的《入朝曲》是南朝謝朓所做的一首五言詩,韻味悠遠的演繹,生動描繪了當時金陵的富麗繁華。

  朝天宮棂星門前的石階滑梯,是幾乎所有南京人童年記憶中都有的畫面。南京芳草園小學的孩子們玩過滑滑梯,朗誦起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留給南京的傳世名作《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稚嫩的朗誦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駐足。

  這是一場“詩意之城”南京紀念屈原的吟誦——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端午節懷有特殊的情感,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詞。這一切,都起源于屈原。“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吟誦學堂”的大學生,用錯落參差的語調吟誦屈原的不朽名作《離騷》,道出屈原堅持的理想與情懷。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緻敬。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鸢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争渡,助威呐喊,憑吊祭江誦君賦。”北宋文豪蘇轼的《六幺令·天中節》是一篇端午佳作,在朗誦聲中,南京各種端午節非遺民俗一一呈現。龍舟繩結、艾葉香包、葫蘆畫、五彩吉缯、缤紛絨花……無一不在展示着南京古老技藝傳承之精粹。

  這是一場“詩意之城”南京暢想未來的吟誦——“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大成殿外,少年們堅定有力的朗誦響徹雲霄。南京師範大學與南京市第一中學的學生,誦出中國少年的青春意氣與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青少年傳承傳統文化、放飛夢想的風采,如秦淮河上競渡的龍舟,創新進取、奮發有為。

  本報記者 邢虹

  孝老敬親

  公益組織獻愛心,老人過節不寂寞

  6月4日,南京市祖堂山社會福利院開展了“粽情端午,與愛同行”主題活動。醫護工作人員、社工及社會愛心人士陪伴老人分享節日由來、習俗、趣事等,并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包粽子等活動,讓老人們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這樣的暖心場景,在我市各個養老院上演,老人過節期間不寂寞。

  “端午節假期這麼短,路途這麼遠,不想給子女太大負擔,我原本要求他們不來看望的。”昨天,在位于秦淮區的悅華安養院,91歲的趙奶奶說。

  老人說,在養老院,日常生活起居都有人照顧,現在志願者也多,組織的活動也很多。像今年端午節,院方特意組織了文藝表演,讓不回家的老人聚在一起,大家也不覺得寂寞。

  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關心着養老院的老人。端午節前夕,市慈善總會攜手愛心企業走進鐘山銀城梅園頤養中心,為老人們送去節日的慰問和祝福。活動現場,愛心企業南京龍沐神酒業貿易有限公司、南京緣盛經貿有限公司向梅園頤養中心捐贈了價值13000元的粽子禮盒,南京市慈善總會副秘書長章小怡代表南京市慈善總會向頤養中心捐贈了78瓶桑葚酒。現場的志願者們與老人們親切交流,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與關愛。

  端午節期間,一個個愛心故事在博愛之都上演。

  6月4日,在玄武區鎖金村街道小霞癌友康複驿站,50多名愛心人士包了700多隻紅棗粽子,送到附近社區新癌友家中。當日,該區紅山街道數名殘障人士和家屬,來到殘疾人之家包粽子,工作人員随後把煮好的粽子送到曹後社區一些不方便出門的殘障朋友家中。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3A及以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已達到509個,端午節期間,這些組織主動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愛心助老活動,受到老人和家屬的歡迎。

  本報記者 馬道軍

  傳承傳統

  粽子送長輩,鄰裡互助樂

  端午節期間,除了去超市、菜場采購各種餡料的粽子,有不少市民在家中親自動手包粽子。

  昨天一大早,家住建邺區興隆街道正達社區的楊萍萍一大早就去菜場買了新鮮的粽葉,準備包粽子。“我老家在安徽農村,小時候每年臨近端午節,媽媽就到蘆葦塘采摘葦葉,放在清水盆裡浸泡,之後晾幹收藏,等着端午節時包粽子用。”楊萍萍說,那時,在家裡包好粽子,都是先給長輩吃。

  端午節期間,在家包粽子的孩子不在少數。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吳亦明認為,孩子傳統節日在家參與包粽子,能讓他們體會到中國傳統民俗,孝心也在悄然回歸。

  社區也不閑着。6月5日,在玄武區成賢街社區,居民和志願者一起包粽子、做香包、編制五彩繩、彩繪團扇,熱熱鬧鬧過端午。“先将粽葉卷成一個圓錐形,再滿滿地填上餡料……”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志願者們耐心地包着粽子,很快就包了上百個。考慮到社區高齡老人行動不便,社工們帶着粽子鴨蛋前往百歲老人家中,為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

  市民政局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幾年,社區減負力度加大,社會組織也增多了,社區騰出時間和精力,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也高了,類似這種包粽子的端午節活動,有利于增進鄰裡感情,促進社區融合,客觀上也有利于傳統節日的回歸。

  本報記者 馬道軍

  端午粽香裡涵養文化自信

  劉大山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端午節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具底蘊的節日之一,也是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中國節日。歲月流轉,年輪更替,今天的端午,仍然承載着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集體記憶,其曆史意義與文化韻味更是曆久彌香。

  近年來,經常有人抱怨端午等傳統節日氛圍變淡了,似乎隻剩下吃了。這種焦慮有一定現實依據,卻未必就是對傳統與傳承的正确解讀。節日、民俗文化,都是随着時代發展不斷演變、進化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要求大家都像過去一樣采艾草、包粽子、佩香囊,既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利于文化傳承本身的創新與發揚。所謂傳承,絕非一成不變、因循守舊,而是找到最适合當下的表達方式,最契合大衆的所想所感。

  今天的端午,既是傳統節日,也是文化IP。跳出狹隘的個體視角,我們應該看到,這個古老節日有了更豐富的内涵與外延,豐富多彩的文化講座、演出活動、非遺展示、民俗體驗,每個人都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樂;同時也有了更多樣的傳播渠道和應用場景,例如“甜粽黨”與“鹹粽黨”兩派論戰,本身就是一種對曆史民俗的追溯考據,雖然不乏戲言,點點滴滴卻仍是文化浸染。今天端午并未式微,反而在互聯網、數字化的語境下得到新生,弦歌不斷,生生不息。

  事實上,類似的困惑古人也有。元代舒頔就曾在《小重山·端午》裡寫道:“空惆怅,誰複吊沅湘”。他感歎人們隻顧喜慶熱鬧,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曆史文化内涵。他的感歎與我們今天的疑惑何其相似,然而回望數百年來的興衰更替,中華文化何曾斷流?不論過節的方式怎樣變化,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卻始終不變。即使不包粽子,不插艾草,也并不妨礙我們在這一天穿越時空,重溫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與“吾将上下而求索”,并反思己身,對人生價值、生活方式多一些感悟,讓個人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同頻共振。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很多時候我們并未意識到端午節的作用,但年複一年,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将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而在這個特别的日子裡,讓我們多一分主動和自信,去探究和領悟端午的真意,這無疑将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滋潤,幫助我們堅定方向,照亮未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