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号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 源自曹姓。據《中國姓氏》載:黃帝之裔高陽氏颛顼,颛顼後裔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後裔曹挾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建立邾國,初為魯國附庸……春秋時邾大夫丘弱之後有丘氏。《中華姓氏大詞典》邱[源]條注:“④春秋時邾國大夫丘弱之後有丘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複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于避諱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複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随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遷徙分布
姜子牙封于齊而都營丘(今山東昌樂 ,一說今山東臨淄 ),其支庶(一說支孫 ,又一說子孫 )居于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 ,其曆史至少有3000年 。最早見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語》中長事齊君、後為孝子代稱的丘吾子,接着見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大夫丘弱 。魯左史左丘明後有丘姓 。
先秦時期,丘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東,後向西進入陝西 。西漢見于史冊的有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丘欣。
西漢平帝時,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後俊遂留江左,居吳興 ,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吳興丘姓望族 。東漢有烏程丘滕,還有雲中丘季智。
漢朝時,烏桓也有丘氏 ,東漢末烏桓有國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但其子樓班,從子蹋頓 。
三國時期,曹魏毌丘儉之子宗等四人改為丘姓,山西聞喜邱氏以毌丘儉為祖,稱為毌丘儉後裔 。西晉末,中原丘氏有一支為避戰亂而徙居福建(參見“八姓入閩”) ,初居莆田,後分支長汀、上杭等地。
據各種史料,知自漢以來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十六國西秦時羌人有丘氏 。北魏鮮卑族丘乃敦、丘目陵、丘林氏等氏均改為丘氏。北魏獻帝七分國人,以弟豆真(封臨淮王)鎮守來國,歸而命氏,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漢族,發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為知名 。匈奴族丘林氏改為丘、林、喬三姓,丘氏發展為河南丘氏。這些外族很快與漢族相融,成為中原的丘氏漢族 。
隋唐五代時,丘姓分布于浙江、河南、山西(聞喜人丘延翰)、安徽(宣城籍狀元丘旭) 、四川(廣漢籍畫家丘文播、丘文曉、丘餘慶等)、福建等地。
唐朝,跟随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河南固始縣58姓士兵之一丘安道入閩後落戶于漳州 。
宋時,丘(邱)姓已經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布于南方各地。丘姓幾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區 。丘(邱)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蘇、浙江,約占丘(邱)姓總人口的54%,而福建省占了17%,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這四省的丘(邱)姓丘(邱)姓總人口的30% 。湖南 、海南 、四川眉山也有丘姓居民點 。
元朝末年,曾明避亂從鹭島曾厝垵遷同安十八都山平洪入贅邱家,發展為新垵旺族邱姓 。
明朝時期,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區,在兩湖、華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丘(邱)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上杭人丘弘)、江蘇,這三省丘(邱)姓大約占丘(邱)總人口的58%,而江西省約占27%,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廣東(瓊山人丘濬)、山東(諸城人丘橓)、湖北(宜城人丘瑜)、陝西(渭南人丘民仰),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總人口的30% ;安徽(鳳陽人丘福)、湖南、四川(成都人丘祖德)、河南(祥符人丘鋒)、雲南 等地也有丘姓。
明洪武年間,丘安(山東即墨人)随軍出征西南,平定雲南後任新添衛後所百戶之職,其後落籍貴州,子孫世襲武職,官至衛指揮佥事、貴州都指揮使。丘氏家族世代執掌新添衛軍事長官,知名後裔有雲貴兩省第一位翰林院檢讨、官右庶子的丘禾實和山海關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禦史、遼甯巡撫的丘禾嘉 。
根據參加編修《中華丘氏大宗譜·廣西通譜》的各地譜牒和相關史料記載,廣西丘(邱)氏先祖是從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 )起開始向廣西遷徙的,分别來自廣東、福建、江西、湖南 、海南等5省 。
清初,邱姓進入台灣,發展為台灣的著名大姓 。
字體變更
自漢朝以來,為避孔子之名諱,有丘氏改為邱氏。清雍正三年,頒诏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 。
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議恢複祖先肇姓之丘。認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營丘,早于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并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複丘姓。因此,閩、粵、台部分族人聞之響應。但全國大部分省區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戶籍等諸多問題,仍然使用邱姓。
郡望
扶風郡、吳興郡、河南郡。
堂号
扶風堂、吳興堂、河南堂 、天水堂 、文莊堂、可繼堂 、碧落堂 、敦睦堂、硯耕堂、思敬堂、忠實堂 等。
名人輩出
丘仲:扶風人,漢武帝樂官,被認為是笛子的創制者 。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長春子,登州栖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衆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 在道教曆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衆所知。
邱少雲(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關建鄉)玉屏村邱家溝,革命烈士。 邱少雲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1953年8月30日被追認為中國共産黨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于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号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當代邱(丘)姓的人口已近380萬,為全國第六十五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