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隔岸觀火,出自唐代詩人乾康的詩句:“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意思是說,河對岸正在熱火朝天地忙碌着,而河的這一邊卻是心冷如冰、置身事外。在軍事上,往往是指根據敵方正在發展着的沖突矛盾,采取靜觀其變的态度。讓敵方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緻出現自相殘殺的情況,從而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目的。
古代戰例
三國時期,袁紹在官渡之戰兵敗身亡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了争奪權力而兵戎相見,曹操見狀,決心借此消滅整個袁氏家族。袁尚、袁熙兄弟一路北逃,投奔公孫康。曹操見狀,便停止追擊。許多将領心存疑惑,現在士氣正盛,為什麼不能一鼓作氣消滅二袁。曹操認為,袁氏父子向有霸占遼東的野心,現在投奔公孫康實屬不得已。公孫康也心知肚明,倘若留着袁氏兄弟,無異于養虎為患。曹軍現在進攻,隻會促成袁家和公孫康聯合起來。如果我們不進攻,反而會讓他們互相猜忌、自相殘殺。果然,公孫康在得知曹操沒有繼續進攻遼東後,設計殺死了袁氏兄弟,并把首級送到許昌獻給曹操,曹操用隔岸觀火之計,未動一兵一卒,就剿滅了袁氏殘餘勢力。
現代戰例
波黑戰争爆發後,美國從自身利益和國際政治的角度出發,基本保持“隔岸觀火”的态度,堅持不向波黑地區派遣軍隊,靜待局勢發生于己有利的變化。直到1994年底,波黑戰争的久拖不決已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不滿,美國國内輿論也對此頗有微詞。在這種情況下,克林頓政府決定“出手”,一方面大力扶持克羅地亞族武裝,強迫波黑穆斯林與克族武裝聯合;另一方面,加強對波黑塞族武裝的軍事打擊,離間南聯盟與波黑塞族的關系。最終,美國促成了《代頓協議》的簽訂,建立了“巴爾幹穩定結構”。
而“隔岸觀火”與“趁火打劫”兩計之間也存在着不同及相互轉化的關系。如在一戰之初,美國綜合分析了兩大陣營的交戰局勢和走向:如果協約國取得勝利,那就意味着歐洲的大部分土地将會被沙俄占有;如果德國取得勝利,那德國将很有可能成為可與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美國則希望在戰後建立一個由美國主導的世界。因此,在戰争開始階段,美國采取的是“隔岸觀火”的策略。在一段時期内,美國奉行中立政策,同時與交戰雙方進行軍火貿易,獲利頗豐。在軍工産品大量出口的刺激下,美國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
到1917年,德國已顯頹勢,美國決定來一次“趁火打劫”。遂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為由,向德國宣戰。之後,美國對協約國的軍用物資供應量大幅提升,協約國的黃金則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到一戰結束時,美國的黃金儲備量已經由戰前的19億美元躍升至45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一半之多,美國不僅還清了戰前的外債,還對外放債。
計謀分析
要用好“隔岸觀火”之計,必須要堅持唯物辯證的思想,對這一計策有全面清晰的認識。
首先,“隔岸觀火”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絕非隻是被動靜止地“觀火”,而是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主動尋求、創造對己方有利的最佳時機。比如,在對手的内部不存在較為嚴重的矛盾時,要适時地“煽風點火”,想方設法讓對岸的“火”燒起來;在對岸的“火”燒起來之後,要掌握“火候”,時機不到不能輕舉妄動,一旦時機成熟,及時出擊。
在這一點上,美國對波黑戰争的前後态度轉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波黑戰争爆發之初,美國政府堅持不介入态度,是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的。首先,冷戰結束後,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戰略地位急劇下降,不值得美國冒險出兵;其次,克林頓政府剛剛上台,更多關注國内問題;再次,俄羅斯此時無力介入,許多歐洲大國反倒表現出強烈的主導願望,美國正好順水推舟,把這個“燙手山芋”交給歐洲。直到歐洲國家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引起輿論關注時,克林頓政府才以“領導世界”的姿态,出面解決。
其次,隔岸觀火作為戰争全局的一部分,要明确己方的戰略初衷,圍繞戰略目标展開鬥争。這就要求在隔岸觀火的階段必須保持一定的戰略定力,并進行适當的臨機調整。
官渡之戰後,袁氏家族仍占據着北方部分土地。曹操認識到,袁家在北方根基深厚,袁紹三子仍是自己一統天下的嚴重威脅。而袁家二子投奔公孫康之後,無非兩種結果:聯合抗曹與自相殘殺。為避免前一種結果,曹操果斷退兵,最終促成了袁家二子被殺,消除了後患。
無獨有偶,美國在波黑問題上的“隔岸觀火”,也是圍繞其戰略目的展開。首先,美國長期的“扶穆壓塞”政策,使其達到了削弱南聯盟、示好伊斯蘭界、制衡歐洲的目的。其次,美國并非毫無動作,1992年就以聯合國維和部隊名義在波黑東鄰馬其頓駐軍300餘人,以減弱波黑戰争對馬其頓和科索沃地區的影響,降低戰事擴張的可能性。這些舉措無形中增強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話語權,為最終構建“巴爾幹穩定結構”打下基礎。
最後,在選擇計策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隔岸觀火”與“趁火打劫”之間的關系。從字面上講,“隔岸觀火”中的“火”和“趁火打劫”中的“火”都用來比喻危難狀況、矛盾紛争。隔岸,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使自己處于相對安全的地帶;觀,并非純粹的旁觀,而是從對方的危難中發現機會。從這點上講,“隔岸觀火”與“趁火打劫”意義相反,前者更加強調以靜制動、坐享其成,讓對方在沖突矛盾中自行削弱、毀滅,後者則要求及時加入戰争,趁對方處于危難之時加以打擊。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隔岸觀火”和“趁火打劫”應當互相轉化,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己方掌控全局、立于不敗之地,由此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