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盡頭是借貸?如今,金融業務正不斷成為互聯網流量平台的标配,手機巨頭們自然也不會放過這賺錢的機會。
華為、小米、OPPO、vivo四大手機廠商紛紛搶灘消費金融市場,随着監管的趨嚴,在憑借自身攜帶龐大的用戶流量下,能否在消費金融市場大展宏圖?戰果如何?
小米捷足先登
在四大手機廠商裡,小米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最先布局金融市場的。
作為一家大型科技企業,小米集團涉足金融業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小米金融APP正式上線,一場關于金融蛋糕的争奪戰正式拉開序幕。
小米金融是在2017年才開始在各大應用市場上線,截至2017年年底,小米金融總資産占小米集團約14.1%。
2019年中,小米金融在貸餘額突破300億。2020年10月,小米數科宣布品牌升級為天星數科,小米金融APP也随之改名為“天星金融”。
在天星金融app裡“随星借”為貸款産品,财富管理包括股票、基金、活期、定期等服務,以及保險産品等。
在金融科技方面,天星數科搭建了資産管理、産業風控、天星糧票、産業大數據平台以及區塊鍊超級賬本等。
在發展過程中,小米集團一直以“牌照為王”。先後拿下互聯網小貸、第三方支付、民營銀行、消費金融、虛拟銀行、保險經紀、融資擔保、商業保理等多個金融牌照。
之後小米再次布局征信業務,于2021年5月成立海南厚植征信服務有限公司,經營範圍主要包括企業征信等業務。
但在2022年2月,厚植征信企業名稱變更為“厚植科技”,公司經營範圍删除了企業征信業務。
就在前不久,9月19日小米消費金融被重慶銀保監局罰款50萬元,原因為貸後管理不到位,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這也是小米消費金融開業來收到的第一張罰單。
vivo與OPPO金融布局
于小米相比,vivo和OPPO的金融業務則是采取的先做通道,後獨立進軍金融領域。
2018年5月,OPPO就開始組建金融業務線,随後,vivo也被傳出在招聘平台上招兵買馬以組建消費金融團隊。
2019年6月,“OPPO錢包”正式上線,用戶可以通過OPPO錢包"借錢"。自此,“借錢”功能也就随之預裝進了所有OPPO用戶的手機中。
随後OPPO逐步上線了“支付、貸款、理财、聯名信用卡”等金融服務。包括旗下分子貸,還有與第三方合作的4個平台:安逸花、易借款、好期貸、任性貸。
2019年10月,OPPO和vivo聯合收購了重慶隆攜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OPPO借助隆攜小貸的小貸牌照上線了獨立APP“歡太金融”,而vivo推出的自營金融産品“vivo金融”,則是中規中矩的内嵌在手機錢包的業務中。
在“歡太金融”APP中,金融服務包括信貸、基金、理财、保險等,合作機構有中國郵儲、中關村銀行、度小滿、中原消金、蘇甯消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隆攜小貸,OPPO在消費信貸業務上無論是助貸、聯合貸還是自營産品,均能開展的遊刃有餘。
和OPPO相比起來,vivo不管是在消費金融還是供應鍊金融上,都顯得較為謹慎保守。
“vivo金融”因内置在vivo錢包,所以隻能對vivo手機用戶開放,金融服務包含貸款、理财、支付、保險等,其貸款産品最初是與馬上消費金融合作的 “借錢”。
今年6月6日,隆攜小貸公司注冊資本由原來的35億元增至50億元,以達網絡小貸在全國開展業務要求。
華為金融版圖
一直以來,華為都是以低調作為金融業務版圖的底色,主要以支付服務為主,而在信貸領域則是以導流為主。
2016年8月,華為支付(Huawei Pay)在華為Mate、榮耀系列智能手機中上線,但華為當時卻并沒有要申請支付牌照的計劃。在沒有支付牌照的情況下,華為支付主要是通過與銀聯雲閃付的合作來完成。
通過支付業務可以吸引住流量,再将支付流量轉化為消費金融流量,這也是手機廠商做金融業務都在走的一條路徑。
如果不做支付,華為怎麼走好金融業務這步棋呢?
直到2021年3月,華為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訊聯智付”的唯一股東,此後則可為用戶提供支付、充值、提現、資金結算等服務。
目前,華為錢包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有借錢、保險、信用卡、理财等,但其中并沒有華為自營産品,華為錢包主要還是為第三方平台導流。
在信貸服務方面,華為“借錢”頁面導流平台包括度小滿、分期樂、360借條、南京銀行、平安銀行等個人信貸,以及小微商戶專屬的華夏銀行農商貸。
華為一直是以“金融科技為主”,金融牌照相對較少。
除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外,還有一張地方性小貸牌照,即旗下“深圳市華宜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2019年增資到30億元。
雖然牌照較少,但在用戶群體上坐擁3億國内用戶,華為錢包用戶活躍度較高。
在消費場景上,華為有着覆蓋居家、出行全消費場景的潛力,其在智能家居、物聯網業務、智能汽車、系統生态等領域也皆有涉及。
不難看出,華為面對C端金融業務也是較為謹慎保守,但依托于華為雲的華為金融雲卻在近年來發展迅速。
在今年5月IDC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顯示,金融雲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達到27.8億美元,在該市場(含公有雲和私有雲),華為金融雲位列第一。
近些年來,手機廠商進入金融領域似乎是種趨勢,三星、蘋果這樣的全球巨頭也都早已布局金融業務。
手機廠商憑借着在場景、數據、流量等方面的積累,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本身就具有天然優勢。
像螞蟻集團需要通過淘寶、支付寶等入口,才能運行貸款、分期等金融業務,而小米、OPPO、vivo、華為擁有手機入口,放貸業務成本更低。
消費金融行業的競争愈演愈烈,手機四大廠商的金融角逐将會更加精彩。值得注意到是,金融的本質是風控,在監管收緊的情況下,手機廠商想要發展好消費金融業務,合規化依舊任重而道遠。
來源:且說金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