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吃肉。牛是素食動物,且食物範圍很廣,最喜歡吃青草,還喜歡吃一些綠色植物(或果實),如水花生、紅薯藤(苗)、玉米(苗)、水稻、小麥苗等。由于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适于吃草;為了貯存草料、躲避敵害,它們的胃在進化中形成了4個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還具有反刍的習性,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牛文化: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争土蓋春蠶。先鞭而後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的組成部分。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唐、宋兩代最興盛,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濟南府志》記載: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裡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着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傩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缙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擁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後将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内。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内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财親一說,流行于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公用的稱為結牛财親,并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别人,其親戚關系也到此結束。流行于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