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時候,約了幾個朋友一起去打羽毛球,在中場休息聊天時,朋友問到,為什麼很多健身教練都建議健身時,多吃一些雞胸肉,而不是建議吃豬肉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更經常吃的肉類,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别是什麼?
豬肉和雞肉在外形上面,主要區别一個是紅肉,一個是白肉。為什麼叫紅肉,是因為豬肉的肌色比較深,呈暗紅色,紅肉主要有豬牛羊。白肉就是肌色呈現白色,主要有雞鴨鵝。
它們外形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豬肉是四條腿的肉類,雞肉是兩條腿的肉類。這個在營養學有一句俗語是,四條腿(豬牛羊)不如兩條腿(雞鴨鵝),兩條腿不如一條腿(魚類),意思就是多吃魚類,其次是雞鴨鵝,最後才是豬牛羊。
營養成分上面,我們拿瘦豬肉和雞胸肉進行對比的話,營養素的量是差不多的,豬肉比雞肉在能量上多了10kcal,蛋白質多了0.9g,脂肪多了1.2g,碳水化合物少了1g。
我們吃肉主要是為了補充蛋白質,所以如果從蛋白質攝入來看,豬肉的量還是比較多的,那為什麼不建議攝入豬肉?
這裡就涉及到了我們人體對食物消化吸收利用的方面,豬肉和雞肉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都比較接近,利用率也都比較高,然而雞肉的結締組織和脂肪均勻相間分布,導緻雞肉味道鮮而嫩,也易于消化,并且雞肉中不飽和脂肪酸比豬肉高,那它就更加對人體有利,我們都知道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
上面是從營養學上分析的,我們再來看看中醫營養學對豬肉和雞肉的認識。《黃帝内經》言"五畜為益",就對肉類這個整體給了評價,是滋補身體的食物,需要适量食用。
豬肉味甘、鹹,性平,歸脾、胃、腎經,主要功效補腎滋陰,養血潤燥,益氣消腫。從豬肉的歸經和功效結合可以看出它主要還是對補腎滋陰的效果是最好的,豬肉單獨煲湯,飲它的湯,對陰虛導緻的口幹口渴具有改善作用。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主要功效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主要用于脾胃不好,氣血不足之人。我們知道脾主四肢、肌肉,意思就是脾好的那四肢肌肉就比較有力量,所以這個跟我們日常建議增肌要多吃雞胸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總結一下,營養學裡就是雞肉比豬肉容易消化吸收,營養成分更有利于人體。從中醫營養學上看豬肉和雞肉的不同之處在于,豬肉是性平的,雞肉是性溫的,豬肉主要滋補腎陰,雞肉主要滋補脾胃。所以補蛋白質,吃豬肉和雞肉還是有差别的。
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啟發!
參考數據:
《中醫營養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主編,周儉
《中國食物成分表》(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主編,楊月欣 王光亞 潘興昌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中國營養學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