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稱為一度氣死,悲到極緻的電視劇《鶴唳華亭》終于迎來了大結局,結果大結局屏幕上隻有兩個字:可待。
借用劇中的一句話,可待,是請再等等我。那麼,等你什麼呢,等拍續集嗎。目前來看,并沒有這樣的迹象。
而這樣一個結局,也留給了大家無盡的想象和争議。
結局信息含量大
大結局中,長州大捷,顧思林卻在返城途中遭遇敵軍,不幸罹難。
聽聞此事,太子蕭定權當即吐血,後奉皇命,前往長州迎故四鄰棺椁,并犒賞三軍,撫慰亡靈。
再與顧逢恩相見,兩人竟異常的陌生,直到他喊了顧逢恩的名字,他才過去。
從顧逢恩的眼中,沒有看到任何的欣喜,反而有着不甘,和一些令人看不透的悲壯與成熟。
至于後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劇中未曾交代。
但按常理,此事所需時間并不會很長,而且顧思林是皇親國戚,應當早早回京安葬為妥。
可是鏡頭一轉,八個月後,陸文昔挺着孕肚站在椅子上,艱難地摘下了牆上挂着的一幅觀音圖。
身邊并無侍從,她說,你失信了。
是的,蕭定權走之前說,不日便可歸來,當時笑意滿滿,絕對不是謊言。那麼發生了什麼,使得他遲遲未歸,長州之行到底發生了什麼?
顧思林之死
結合原著,大家紛紛猜測,顧思林之死是長州刺史李明安在皇帝授意所為。
因為戰局一直在顧思林的掌握之中,不然他也不敢以此要挾皇上,更不可能半日之内就平亂。而就是一切都在掌握中的他,竟在回城途中遭遇敵軍伏擊。
敵軍怎麼來的,怎麼得知他的行軍路線?而且顧思林手下都是得力幹将,自己也勇武非常,怎麼可能就輕易在敵人伏擊下喪命。
最大的可能就是,這敵人根本不在顧思林意料之内,或者本身就是朝中人,對身邊地形,人員都極為熟悉,所以才能出其不意,一擊即中。
另外,顧思林有必死的理由,整部劇從頭到尾,皇帝都在忌憚顧思林的軍權,他也對蕭定權說了,作為父親我對不起你,但作為皇帝,沒有。
顧家的存在就是對皇權的威脅,而顧思林,竟然故意撤兵,讓李明安不抵敵寇,長州城外城被攻破,以及想要求陛下處置齊王,還太子公道。
目的是好的,但方法是錯的。
以軍國大事要挾帝王,置無辜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且誰能保證,這樣的事,不會再一次發生。
顧思林成了皇帝心裡一根不得不拔掉的刺。
如鲠在喉,如芒刺背。
他于蕭定權而言,是一個好舅舅。可是于皇上,他不是個好臣子,于天下,更不是個好将軍。
他心中的家國,是僅僅圍繞着顧氏血脈而展開的家國。
顧逢恩與蕭定權長州之行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父親之死,讓這個曾經單純到想一腔熱血圖報國的少年郎心中有了其他的想法。
他知道他的父親因何而死,他也知道皇上容不下他。可是顧家隻剩他一個人了。對與錯,他都得往前走,不是嗎?
劇中細節,隐晦的暗指了原著的結局,顧逢恩造反。
為了太子,為了顧家,為了他自己。他想學當年的父親輔佐皇帝一樣,替蕭定權踩過鮮血,殺出一條血路。
可是,他不是當年的顧候,蕭定權也不是那個一心争奪皇位的皇子。
錦繡河山怎可用鮮血染就。
如果他敢造反,蕭定權一定會鎮壓他的吧。
而這份關于家國天下的大義全了之後呢,蕭定權又如何能放得過自己?這世上曾經非常非常愛他的兩個人,他此生無以為報,隻能以命相酬。
這是他失信于陸文昔最大可能發生的事。
可得解脫處,唯山水間與神佛前
大家都說蕭定權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可是,不論生死,我想最後于他都是幸福吧。
自古都是忠孝兩難全,而他,舉步維艱中,全了這份忠和孝。
赤子之心,鋪成坦途。
初心之善,通透眉目。
他的肉身緊跟着他的靈魂,怎樣于他都是一種圓滿。
劇中,在陸文昔口中,失信的蕭定權,一轉身,卻出現在她的生活中,陪她看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可所有的場景裡,都隻是背影,如夢似幻。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而陸文昔取下那幅觀音畫,也是可作兩種解讀,一是蕭定權已死,她心中了無牽挂,無需再求神拜佛,求庇佑,求憐憫。
也可理解成,他和她,已經在山水間尋找到了久違的自由以及靈魂的解脫,無需再于神佛前生妄念。
開放式的結局,以及留下的一些謎題,給了大家無限的猜測與想象空間。
其實,無需糾結,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想看到悲便看到悲,想看到喜,就看到喜,随心就好,最主要是能全了自己心中所求的那份圓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