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攬山川
戰國四君子是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這可能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叫法,他們都叫什麼“君”,就像後來叫“居士”、“舍人”、“山人”一樣。
春申君黃歇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擔任過楚國的宰相,他是戰國四君子門客最多的,傳說有門客3000,他最大成就是:幫助趙國消滅掉鼎鼎大名的魯國。
孟嘗君田文,戰國時東方大國齊國的皇室後裔。最大功績:聯合韓、魏、齊三國聯軍,大敗秦國。成語故事“雞鳴狗盜”“狡兔三窟”就是關于他的。
他們為什麼被稱之為“君子”呢?首先,在商周時,君子隻是指代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是相對于奴隸與平民的貴族的稱謂。并沒有褒貶的意思在裡面。
接下來,孔子在《論語》中有大量關于君子的論述,比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孔子或者儒家的君子代表的是一種道德完備的人。後來的人們完全将“君子”的社會地位這層意思去掉了。
那麼,戰國四君子,他們的君子稱謂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1,他們都是貴族,是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出身要麼是君王之子,要麼是君王的親戚。他們除了家境殷實之外,他們更是官僚,是社會的特權階層;
2、他們都有很多門客,最多的有門客3000,最少的也有門客1000。這個決定了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他們給人民的印象。
3、他們都是文化深厚的人。信陵君寫過兵書,平原君博學多才,他們都能夠禮賢下士,唯才是用;
4、他們都有一定的政治信仰,比如愛國、崇尚正義、愛好和平等。
所以,戰國四君子被稱之為君子,是綜合了兩種因素:社會地位和道德水平。
然而,在整體上道德水平和社會地位似乎是互為因果的。沒有物質基礎,道德情操顯得多少有些晃眼,顯得不夠長久;沒有道德規範,物質的成果會顯得骨感、無趣。
君子就像雄偉的泰山,俯瞰天下衆山小;君子就像俊秀的廬山,出塵脫俗不依不染;君子就像陡險的華山,傲然挺立難折其腰。如若君子者往事之不可谏,來者隻有可追。
文/峰攬山川(原創文章 歡迎轉載 請标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