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懷鎮的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确定為漢族地區佛教金國重點寺院。作為五台山标志的塔院寺,幾乎是來山朝拜者必到之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有着一處,哪怕是來山數十次的虔誠信徒也會錯過的地方,那就是大悲樓。
所謂緣即如風,來也是緣,去也是緣。已得是緣,未得亦是緣。
從塔院寺後面進入,走過一段石鋪甬道,便可看到一座精緻雄偉,其形狀如古城樓的樓閣,便是大悲樓,該樓建于明代,曾名“青峰閣”,最早作為塔院寺倉庫,後因發生多次火災而改名為“山海樓”,出自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意以山海來鎮火祛災。後來又在樓中供入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并改名“大悲樓”意以觀音菩薩之甘露水祛除火災,以地藏王菩薩來鎮壓邪魔災禍。
據說,後來塔院寺在無火災發生。大悲樓下層為磚石結構,外呈堡形,内為窯洞。上層是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木欄杆。樓東長廊夾道的盡頭又雕有“山雲水月”四字,起到了化虛為實的效果,托起一個風光滿目的形象意境。伫立樓頭,憑欄環顧,台懷景色盡收眼底。塔院寺山海樓,是五台山一處居高攬勝的觀景之地。
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廟,始建于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兩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鹫峰極似,靈鹫峰又是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的地方,便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寺,五台山第一座寺廟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它揭開了五台山曆史的嶄新的一頁。
在這座千年的古刹中有一座極為罕見的磚石建築“無梁殿”,為我國無梁殿磚雕之傑作。無梁殿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無梁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方木砌就。四壁全用青磚砌就,外檐磚刻鬥拱花卉,内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三個連續拱并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殿内正中供奉着銅柱盧舍那佛,造型奇特,背後供着彌勒佛。唐代清涼國師曾在此殿内著述《華嚴疏鈔》。
清涼國師,法名澄觀,為七朝九帝之師,殿内寫作達四年之久。殿内供毗盧佛大銅像,取佛法無量之意,稱為“無量殿”。殿内無大梁、無立柱,殿外無廊檐,因此人們又叫它無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這是五台山各寺廟中的一座特殊建築,在全國也不多見。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有的題“普光明殿”,有的題“法菩提場”,有的題“逝多園林”,等等,意喻釋迦牟尼佛“七處九會”,即釋迦牟尼在七處地方九次講《華嚴經》才講完。因此,無量殿又稱七處九會殿。無量殿有着很高的藝術價值,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人民政府曾撥專款,按照原樣進行了翻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