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圖片 周旸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身高隻有一米六出頭一點,他在秦代皇家藝術團裡,隻是一名普通的男演員。
K9901出土的4号俑“泡釘俑”
那是2000多年前,秦代宮廷裡一場普通的演出。
史書不會記載一個小演員的名字,他在“曆史”裡留不下來。但那天,工匠M在看完他的表演後,做了速寫——小弓步,身體向側面扭轉,左臂上舉,右臂搭手于胸前,身材嬌小,卻健碩有力。尤其是身上這身紫色的演出服,華美的絲綢,滿身泡釘,黑色八角星紋分布其間,中間還有黃色連珠紋裝飾。點睛之筆,在領口、袖口和腰帶,幾何紋飾,裝飾草葉紋。他的身上有白色、黑色、黃色和紫色——演出轉瞬即逝,但此情此景,他刻在了腦子裡。
泡釘俑
M做了一個跟男演員一模一樣的陶俑,畫上了他的衣服,身體舞動時衣袖的折邊、領子後飄動的小蝴蝶結,保持着當時當刻的即興之感,時間之瞬。
2000多年後,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周旸等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修複室,看到了“他”。湊近,袖口上殘存的幾何紋,折邊的褶皺,周旸瞬間想到了以上場景。
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周旸正在修複室看“他”
2022年7月20日晚9點多,她在一場直播ppt的第一頁,打出一行字:寒冬裡,約定給百戲俑做身新衣裳。
百戲俑?不是兵馬俑?
7月2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陵 K9901陪葬坑出土4号、28号百戲俑最新研究成果:4号俑,上半身裝飾有類似明清時期皇宮大門上的那種圓形泡釘。在已發掘出土的秦代陶俑中,它是保留秦代藝術信息較多的一件藝術精品,我們叫它泡釘俑;28号百戲俑與秦陵出土的陶俑姿态都不一樣,兩膝着地,兩腳收于臀下,兩臂向後舒展,呈仰卧狀,我們叫它仰卧俑,上面還發現了三枚指紋,制作工匠是一位青少年。
28号“仰卧俑”
28号俑腹部彩繪發現的三枚指紋
7月20日剛剛公布研究成果,7月24日,這兩件百戲俑的複原成果就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迅速展出了,展到8月24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秦始皇陵裡,不要隻關注那些永遠的男主角兵馬俑(表情包素材庫),兵馬俑坑隻占據了一小部分。這部曆史劇裡還有其他黃金配角,比如水禽坑,也是陪葬坑,無非陪葬的不是“人”,而是“鳥類”。K0007陪葬坑就是青銅水禽坑,其中一條南北向坑道出土了15件陶俑,姿勢都很随性,比如箕踞姿,類似于我想躺平前的準備動作。北側坑道裡就發現了天鵝、仙鶴、鴻雁三類青銅水禽。這個坑想表達啥?目前專家認為,這個坑是模拟秦樂府類官署機構用音樂馴化水禽的場景。
而泡釘俑和仰卧俑所在坑叫K9901,編号裡透出兩個信息:1999年、陪葬坑,但也不是葬兵馬俑的。
199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對K9901進行了首次試掘。2011年至2013年,為配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K9901陪葬坑展廳的建設,進行了整體考古發掘。所以,泡釘俑和仰卧俑不是最新才發現的,其實是23年前的事了。
K9901陪葬坑
K9901距離秦始皇主陵隻有300米,内有東西向三條過洞、兩端分别有斜坡門道大東西向“凸”字形陪葬坑,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兩次發掘共出土陶俑30多件。
K9901陪葬坑發掘現場
兵馬俑是秦國國家軍隊的象征,代表秦國統一天下的國家意志。而這30多件陶俑,從已修複20多件的動作姿态來看,形象、風格、特點和兵馬俑完全不同,初步判斷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娛人心情的一種存在,而不是軍事力量的代表。
百戲俑出土現場
“百戲”是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競技類的雜技項目就已經逐漸形成,到了秦代,“百戲”登上宮廷,成為秦代宮廷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百戲俑,等于一支大秦帝國皇家藝術團。百戲俑坑還出土了青銅球形器,用途不詳,不知是不是某種雜耍道具。
2020年12月,那年冬天很冷,趙豐、周旸等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複室挑選模特——複原誰呢?最後選中了它,4号陶俑是百戲俑坑目前發現所有陶俑中彩繪保存最好的。
秦俑是化彩妝的,不是素顔的,這是知識點早已解密多年,尤其幾位秦俑身上很文藝的“中國紫”,比如著名的彩繪紫衣禦手俑,也早已進行了色彩複原。“中國紫”主要成分為矽酸銅鋇(BaCuSi2O6),在自然界中還沒有發現過這類紫色礦物,為人工合成。從出土實物看,中國紫的應用自西周晚期開始,持續到東漢,之後便消失了。
修複後的彩繪紫衣禦手俑
一二三号坑,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秦兵馬俑所在的坑。兵馬俑在燒成後,底層會刷一層生漆,再在上面搞創作——彩繪。
這種特殊的彩繪工藝,曆經千年埋藏、大火焚燒,秦俑彩繪在出土時已經很脆弱了。另一方面,生漆層對于濕度比較敏感,陶俑出土時從地下飽水狀态直接暴露于相對幹燥的大氣環境中,生漆底層會因失水而産生劇烈變形,卷曲、起翹,造成彩繪層迅速脫落。這個時候,現場就要用保護神器PEG材料對彩繪做現場搶救保護,不讓它瞬間卸妝。
但是,4号百戲俑并沒有這層生漆層,而是燒好了直接上色,和兵馬俑的彩繪工藝有很大的區别,所以這也是它的彩繪層保存相對不錯的原因之一。不過,28号仰卧俑上色的方式倒和兵馬俑比較相似,也就是說,一個坑裡有兩種上色工藝。
泡釘俑身上有這麼多彩繪,也在提供一個信息,他身上穿的衣服,也就是他的“演出服”是什麼樣子的?秦俑的複原,從考古發掘,到科學認知,再到保護修複,最後還有一環,就是服飾複原,也就是可視化,這才是全鍊條展示。
周旸說,我們要把研究的成果實物化,除了電腦複原之外,還要看到複原的實物衣服。
這幾天,如果你剛好在秦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除了能看到泡釘俑本尊,國絲複原的衣服實物面料也放在他身邊。
這次,為了給泡釘俑看病,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的兩支“國家隊”強強聯手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則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兩位頂尖的醫生給百戲俑看病,不光是要把他的病看好,醫生的最終目的,是重生,讓他們做回自己——回到2000多年前的芳華時代,回到曆史的真實語境中,隻有複原他們身上的“機關”、工藝、服飾,我們才能夠窺見古人的精湛技藝,才能知道,古人是如何把他們創造出來的。
服飾的複原,由趙豐指導,周旸領隊,楊汝林負責紋樣和服裝形制,龍博負責工藝複原(織、繡、編)。
這支皇家藝術團表演的時候,演員穿什麼衣服?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之前修複的20多件百戲俑在展廳都有陳列,有站姿,也有坐姿,有的肚子很大。兵馬俑的平均身高1.8米,最高1.96米。4号百戲俑不起眼,不含頭隻有1.57米,雖然也是站立,但亮點在身上保留了大量彩繪,細節的信息量足夠多。
“他”被火燒過,面部的顔色呈現不同。紅棕色,實際上是陶胎本體的顔色。他的上衣很像一件“倒背衣”,從後背處開合,左側衽壓右側衽,上衣的肋部飾有一條帶子。最明顯的紋樣,是黑色的八角星紋。這種紋樣在秦漢很流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隐紋花卉紋錦也是八角星紋。
最精彩的,還是領口、袖口、腰帶上,有大量幾何紋飾。國絲團隊找到了很多考古實證:江陵馬山一号楚墓N10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上,都有相同幾何紋樣的縧帶,也屬于當時流行的設計素材,無非重新排列組合成新樣。
袖口,上衣
腰帶,小蝴蝶結
裙褲上的紋樣,是雲氣紋,也是流行紋樣,我們在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上也能看到這樣的紋樣。
裙褲上的雲氣紋
裙褲上的雲氣紋
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上的雲氣紋
“泡釘俑”裙褲上的雲氣紋複原圖
第二步,這些紋樣,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實現的?
百戲俑身上沒有任何紡織品實物痕迹——請注意,這裡還有一個隐形知識點:這不是着衣俑,不是在陶俑外面給它穿一件衣服,類似芭比娃娃那樣。漢陽陵陪葬坑出土了很多着衣俑,比如知名的武士俑外還殘留铠甲痕迹,綁腿上殘存紡織品印痕。馬王堆一号墓出土各種木俑163個,3号墓出土110個,着衣俑和彩繪俑都有,木俑頭上還戴有頭簪。
漢陽陵陪葬坑出土着衣俑
馬王堆陪葬坑出土着衣俑,圖片來自微博@書法文物手工線繪圖龔紹祖
馬王堆陪葬坑出土彩繪俑,圖片來自微博@書法文物手工線繪圖龔紹祖
2000多年前,秦代工匠做的是彩繪俑,兵馬俑和百戲俑都是彩繪俑,在陶胎上畫出衣服,用描繪的方式來體現秦人的服飾。但他既然要創作,必然有模特,有原型,而秦人藝術的特點,就是寫實。比如剛才提到的水禽坑裡的青銅鶴,其中有一隻表現的就是鶴從水中覓食後尖喙離開水面的瞬間姿态。
所以,百戲俑的服飾複原,無法從紡織品實物的角度,而是通過紋樣和以往的考古學實證來複原。
周旸說,上衣,推測為飾有八角星紋的紫色絲綢,用織錦的方式來表現。幾何紋,國絲團隊推測為絲線編織而成,像我們編縧帶一樣,“因為隻有編才能編出這樣的花紋。”
八角星紋紫色織錦複原圖
幾何紋複原圖
而裙褲上的雲氣紋,推測用的是絹地刺繡的方式來表現。
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确定4号俑穿的是絲綢衣服?
2017年,陝西鹹陽坡劉墓地出土的銅劍鞘上發現附着的絲綢,是絹。另外,在秦陵一号坑裡也發現過絲織品及印痕,“雖然沒辦法知道材質,但已經看到了組織結構。”
周旸說,材質,無外乎絲毛棉麻,棉在秦漢很少見,且中原地區還沒有棉。麻呢,在秦漢時已經有了,但麻織物上很少見到有織造紋樣。我們經常講一團亂麻,在麻織物上還要織出花紋,成本太大了。編一條絲的花邊很正常,編一條麻的花邊很難。而絲在秦漢時期,已經司空見慣,一般織有精美紋樣的面料多為絲綢。所以,絲綢面料的可能性最大。
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還要解決第三個問題,怎麼把面料織出來。
漢機織漢錦。成都老官山漢墓織機可以織出尼雅“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要織這個,就太簡單了。”
周旸拿出了幾塊面料,是最近為4号俑做的幾塊服飾樣品,跟我們在展廳看到的一樣。國絲用電子提花機織造方式試織了一塊八角星紋的絲綢織錦。領緣、袖緣和腰帶的幾何紋縧帶,用電子織帶機也試編出了一條,接下來會用手工編織的方式複原。
試織了一塊八角星紋絲綢織錦
試編出來的幾何紋縧帶
刺繡就更沒問題了。“褲子上的小白點,非常細緻的紋樣,隻有手工刺繡才能達到。”所以,裙褲子上的絹地刺繡的雲氣紋,使用平紋絹作為繡地,以鎖繡針法進行複原。1974年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就發現了鎖繡印痕。秦人當然牢牢掌握了鎖繡技術。國絲現在機繡了一塊。
如此,才是完整向世人展示4号百戲俑身着服飾的基本原貌,才是真的讓文物活起來。
“泡釘俑”服飾複原(正面)
“泡釘俑”服飾複原(背面)
但是,周旸在直播PPT的倒數第三頁,打出了一個問号:給百戲俑做一身新衣裳,還有幾步?
圖案複原=紋樣√ √ √ 色彩?
織物複原=織造√ √ √ 鎖繡√ √ √ 編織√ √
服飾複原=面料√ √ √ 服裝√ √ 泡釘???
前面三個問題基本解決了,國絲完成了紋飾和織物的複原,但距離一件完整的衣服還有距離。比如最困惑的,就是泡釘,到底是什麼做的?
從肩部向下一共9列泡釘,加在一起有90多個。“等于一塊布上貼了90多個泡釘。”看微痕:有些圓形的印子,說明原本這裡是一個泡釘,不知是覺得沒粘對,還是脫落了,工匠移動了位置,把泡釘重新粘了一次。考古證實,這不是後人補的,而是秦人自己挪了位。
泡釘俑代表着什麼?用什麼方法裝飾在衣服上?微博上也有一些讨論,比如@文物醫生:明清時代的棉甲外為布料,内襯鐵片,外用泡釘固定鐵片。再看秦泡釘俑這一襲泡釘,可能也不僅僅是裝飾作用哦。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