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形成——塵埃和氣體不斷地旋轉,相互碰撞并聚集成團塊,團塊逐漸增長,最後在引力坍縮下形成行星。這就是“核心吸積”理論。
如果原始行星盤上用于行星形成的材料足夠多,那就會形成較大的氣态巨行星,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這些材料較少,則形成類似地球、水星、金星以及火星這樣的岩質行星。
然而,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研究人員Seung-Hoon Cha和Sergei Nayakshin對發展已久的"核心吸積”理論提出了質疑。
“核心吸積”理論認為氣态巨行星形成過程是自下而上的。
因此,地球有可能曾像其他氣态巨行星一樣,通過潮汐力的作用逐漸變為現在人類可生存的地球。
研究人員認為,有的行星質量是地球質量的0-10倍,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超級地球”。不管怎樣,我們是生活在一顆氣态巨行星被撕扯後形成的星球上。
潮汐效應可能比“核心吸積“理論更能解釋太陽系内氣态巨行星形成原理。可能宇宙中還存在着許多像地球一樣的宜居行星,即使這些行星的起源也是氣态巨行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