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則熱搜,乍看不起眼。
點進去一看,魚叔被深深震撼。
#内蒙古曾接收3000多名南方孤兒#
可能很多年輕的魚友,還不了解這段曆史。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長三角地區孤兒院裡的大批孤兒,因口糧短缺,身體變得很差。
危難時刻,内蒙古慷慨相助。
決定把這些孤兒都接到内蒙,「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就這樣,陸陸續續接收了3000多名南方孤兒。
牧民們,自發地擔起了養育的重任。
草原,就成了孩子們的新家。
半個多世紀過去,當年的孩子們,都已經邁入暮年。
這段曆史,也并不經常被提及。
今天,魚叔想借此機會,推薦一部電影。
它講的正是那段往事——
《額吉》
導演甯才,是内蒙古電影制片廠的廠長。
早在2000年,他就把三千孤兒赴内蒙的故事,拍成了9.1分的電視劇《靜靜的艾敏河》。
他和女主角娜仁花也因這部戲結緣。
《湘女蕭蕭》中的娜仁花
10年後,他們再度合作了電影《額吉》。
對那段往事做出了更加深入的诠釋。
受到了評論界的贊譽,獲得金馬獎、金雞獎、華表獎多項提名。
片名「額吉」,在蒙古語裡是「母親」的意思。
但在這部電影裡,它卻有着更深的含義。
故事開始于一趟綠皮火車。
車上的孩子們,大多來自長三角地區。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們被原生家庭送到孤兒院。
有的孩子,甚至是被直接扔到大街上的,後來才被院方救起。
可是孤兒院也無力養活這麼多孩子,隻好向其他地區求援。
本來隻是請求内蒙古支援奶粉,沒想到那邊的同胞們幹脆提議,把孩子們接過來撫養。
「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如此,便有了這一趟特殊的「班車」,從長三角奔向大草原。
可是養孩子,哪是什麼簡單事。
這些孩子本身就營養不良,身子瘦弱,腹部腫脹。
再加上自幼長在南方,來到草原難免水土不服。
于是當地的村長,提出了一個要求:
村民家裡至少要有一頭奶牛,才能領養孩子。
有奶牛,就意味着有鮮奶。
有奶喝,孩子們才能壯起來,适應草原上艱苦的生活。
這一點難倒了琪琪格瑪一家。
她們是草原上的一個普通家庭,夫妻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本就拮據。
再加上今年奶牛沒有産崽,條件變得愈發困難。
可是琪琪格瑪實在是太喜歡孩子了。
她之前就申請做志願者,負責在火車上照料這些孩子。
這次更是下決心,一定要收養。
為了能達到條件,她賣了家裡的十幾塊羊皮,還變賣了婆婆的傳家首飾,總算換來了一頭能産奶的牛。
然而收養的過程一波三折。
首先是在收養儀式上,她被一個叫做珍珍的女孩子拽住袍子不放。
她把珍珍帶回家,可這娃卻不吃不喝。
怎麼回事?
因為她還有一個哥哥叫雨聲,他倆一定要在一起才行。
這下可惹怒了琪琪格瑪的老公。
他本來就不贊成收養,這下又要多兩張嘴吃飯了。
憤怒的他和琪琪格瑪大吵一架,揮起鞭子往她身上抽。
琪琪格瑪沒有哭,她隻是抱着頭,縮在羊圈邊。
心裡打定主意,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都留下來。
但考驗并未就此結束。
琪琪格瑪把雨聲接回了家,沒過多久,就被上頭告知:
雨聲和珍珍不是親兄妹。
隻是兩個無依無靠的小孩,想要被同一戶人收養。
這下琪琪格瑪的老公有了理由,他和上頭派來的人一起,勸琪琪格瑪放棄收養雨聲。
讓這些人沒想到的是,琪琪格瑪是個如此執拗的女人。
她堅稱孩子進了家門,叫了「額吉」,就是自己的孩子,誰也不能把他們帶走。
說到情急處,她還執起了長木棍,一副不好惹的樣子。
就這樣,她成功留住了兩個孩子。
給他們重新取名,一個叫錫林高娃,一個叫錫林夫。
沒錯,都是以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名字命名。
這些在城市無處容身的孩子,終于在草原找到了家鄉。
十年彈指一揮間。
轉眼,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
當年瘦弱憂郁的雨聲,已經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牧馬人。
而内向的珍珍,也變成了活潑健壯的草原姑娘。
這一切都歸功于「額吉」琪琪格瑪的付出。
她為這個家庭,傾盡所有。
幾年前,丈夫意外去世,她硬是一個人把三個孩子拉扯大。
兌現了自己當年的諾言:
「進了家門,叫過額吉,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堅強的額吉,也面臨着新的考驗。
70年代後,國家經濟整體好轉,當年抛棄孩子的城市家庭,開始尋找自己的親生兒女。
首先是珍珍的母親。
她衣着考究,帶着糖和糕點來探望琪琪格瑪。
她說,琪琪格瑪一個人撫養三個孩子,太辛苦。
言下之意,當然是想把珍珍帶走。
沒想到琪琪格瑪卻回應道:連牛羊都能生羔養犢,人養孩子又算得了什麼。
「孩子呀,哭着鬧着就長大了。」
淡淡一句話,未曾提到十多年的艱辛。
别看這會說得潇灑,去給丈夫上墳的時候,才吐露了真心話:
她根本舍不得把孩子送走。
隻能安慰自己,反正孩子遲早要成家立業、遠走高飛,自己隻要留個念想就好。
珍珍走的那天,車都開出一小段路了,她卻又突然跳車,跑了回來。
跪下抱住琪琪格瑪,在她的懷裡大哭。
對珍珍來說,她早已是比娘親還要親的人。
同樣這樣想的,還有雨聲。
他也聯系到了自己的父母,還跑到上海去看了他們。
和珍珍不一樣的是,雨聲曾經對父母充滿仇恨。
因為小的時候,他被親生母親扔在大街上,永遠無法釋懷。
他此行來上海,是因為聽了琪琪格瑪的一句勸:
「有牛糞燒着,蒙古包才不冷;有愛撐着,生活才不苦。」
而上海的父母,一改往日的冷酷,對雨聲特别熱情。
不僅表示悔改,還為雨聲找好了城市裡的工作。
大城市的優越生活就在眼前,雨聲怎會不懂利弊?
可是,他穿着蒙古族的袍子,講着一口流利的蒙語,這麼多年來,早就成了地道的蒙古漢子。
草原才是他的家鄉,額吉才是他的親娘。
最終,雨聲還是選擇回到了草原。
回到了額吉身邊。
電影以「額吉」為名,塑造了一個偉大的草原母親形象。
而現實中,琪琪格瑪也确有其人。
她的名字,叫都貴瑪。
當「南方孤兒」們被送到草原時,都貴瑪隻有19歲,在保育院工作。
尚未成家的她,頂着世俗壓力,成為了28個孩子的額吉。
28個孩子,這個哭、那個鬧,就算有三頭六臂也照顧不過來。
但是都貴瑪卻堅持住了。
她夜以繼日,二十四小時不停息。
哪裡需要她,她就往哪裡去。
白天洗衣做飯、給孩子清理屎尿,晚上值班。
夜班是最難熬的,因為根本沒辦法睡覺。
有一個孩子醒來,哭了,其他孩子便都跟着哭。
都貴瑪隻能一個一個哄過來。
靠着這種能吃苦的精神,她将28個孩子撫養長大。
看着他們漸漸地,把草原當作自己的家園。
但分别的時刻總是要來的。
都貴瑪目睹孩子們被養父母帶走的時候,幾乎肝腸寸斷。
在她心裡,早已對這28個孩子視如己出。
而孩子們也像電影裡的珍珍和雨聲那樣,從沒忘記額吉。
不少人,都選擇在成年後回草原探望。
孫保衛就是其中一員。
他在養父母去世後,通過朋友聯系到都貴瑪額吉。
見面那天,雖然隔了幾十年,他還是一眼認出額吉。
對方也激動不已,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一會問現在做什麼工作,一會問結婚了沒有、孩子多大了。
就和娘親一模一樣。
把肉做好後,還親手把肉割成一條一條,喂到孫保衛嘴邊,就好像他還是當年那個小孩子。
另一個被都貴瑪撫養過的孩子,叫紮拉嘎木吉。
他是都貴瑪撫養的最後一個孩子。
本來,他都有了自己的收養家庭,結果有一次在外面單獨撿牛糞時,剛好被都貴瑪撞見。
都貴瑪心疼地找到他的養父母,把他們批了一頓,然後頭也不回地把紮拉嘎木吉帶回了自己家。
直到幾個月後找到更好的收養家庭,才把他重新送走。
一直到現在,回憶起這段經曆,紮拉嘎木吉還是忍不住掉眼淚。
像這樣感人的草原故事,還有很多。
3000多個孤兒,被幾千個蒙古家庭悉心撫育。
是一位位額吉的偉大付出,讓「南方孤兒」免于饑餓與孤苦,成長為「草原的孩子」。
在那個艱難的歲月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
這段震撼人心的曆史,更映出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
正如斯琴高娃所說:
「一位母親收養一個孤兒,叫做善良。一個草原收養了三千孤兒,應當說是一個民族的博愛。」
還記得魚叔在開頭說的嗎?
「額吉」一詞,在電影裡别有深意。
它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指的是手把手把孩子們拉扯大的蒙古族母親;
第二層,則是養育了這些孩子的大草原,和堅強博愛的草原人民。
這段曆史,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
但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從未減弱。
由此改編的電視劇、紀錄片,令一代代人淚目。
爾冬升的新片《海的盡頭是草原》,也即将把這段往事搬上銀幕。
《海的盡頭是草原》開機合影
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故事,來喚醒人間的大愛。
就像琪琪格瑪在電影中說的那樣:
「有愛撐着,生活才不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