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曆史信息化教學活動

初中曆史信息化教學活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21:07:41

初中曆史信息化教學活動?史甯中,東北師範大學原校長、現任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标準》研制組組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初中曆史信息化教學活動?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曆史信息化教學活動(基于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教學)1

初中曆史信息化教學活動

史甯中,東北師範大學原校長、現任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标準》研制組組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教育

我從一個基本問題講起:教育應該讓學生獲得些什麼?

2005年教育部提出讓我主持修改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标準,之後我就開始思考,數學應該教些什麼?為什麼要教這些東西?

我是學數學的,談一個問題必須要有一個基本前提,如果沒有前提就不會有共同語言。對于教育有一個基本前提——教育是為了人的發展。理想的教育應該高度彰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那些東西。我認為這應該是教育最本質的東西。為此,我開始研究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别是什麼,這些區别包括生理的、行為的、思維的。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别是勞動嗎?我原來想可能是勞動,查了大量資料後發現不是這樣。有一次去甯夏的銀川,銀川附近有一個沙湖,甯夏有很多黃河的水,黃河的沙子形成了湖,湖面上有隻鳥一動不動。我就問當地人這叫什麼,他們說叫“長脖老”。它腳底下踩着一隻蟲子,讓魚吃蟲子,它來吃魚,這不就是勞動嗎?後來我經常看《動物世界》,我發現動物不僅會勞動,而且比較會利用工具勞動。猩猩會拿石頭砸果仁,當然這需要學習5年。後來我還看到一本書上寫着美洲的螞蟻會種蘑菇,之後吃蘑菇,再建一個新的蟻巢,再把種子帶進去。因此我發現,勞動絕對不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别。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别是思維嗎?亞裡士多德說:“人是一種會思考的動物。”後來我發現也不是。我看了達爾文的著作《人類的由來》。其中記載了有一次和朋友打獵,在河對岸打下了兩隻野鴨子,狗去叼那野鴨子,那兩隻野鴨子沒有死,狗咬死了一隻叼過來,回來之後再去叼另外一隻。達爾文當時在書裡提出一個問題:“狗是因為本能,還是因為思維的結果呢?”人類學家利基的著作的《人類的起源》這本書很有意思,它說人類學家發現南非的狒狒會欺騙,有一次狒狒拿着一隻香蕉,看到别的狒狒來了,它就若無其事地在那走,等這個狒狒走了,它就又把那隻香蕉拿回來吃。心理學家蓋洛普在《行為科學》上有一篇論文談這樣一件事情:在動物的額頭上點一個紅點,讓這個動物去照鏡子,如果這個動物看的是鏡子,就沒有發現自己的存在;如果這個動物摸自己的頭,它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絕對就是思維的結果。

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它的标志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直立人大概在700萬年前就有了,被稱為非洲南方古猿。但南方古猿是猿,而不是人。成為原始人需要有兩個顯著特征。

1

擴充的腦容量

腦容量的擴充大概是在250萬年前,那時成人腦容量為800毫升,現代成人腦容量為1350毫升。人類最初的起源應該是250萬年前的非洲,那時人類的行為标志就是制造石器。150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走到世界各地,大概在75萬年前或者更早一點來到中國這塊土地,後來有了北京猿人。

我們不研究人類的起源,我們要研究人的基本特征是什麼。這個基本特征就是會制造工具,大概是三萬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全世界的石器基本特征相似,沒有語言的交流這是做不到的。因此我猜想,三萬五千年前人類開始會說話。那麼會造石器、會說話,給人類帶來的變化是什麼?對于我們教育的啟示是什麼?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馬克思說過:“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經觀念地存在着。”這樣,就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第一個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人會制造工具,動物會使用工具但不會制造工具。制造工具給人帶來的思維上的或者是能力上的就是想象力。

因此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别,第一條是大腦容量大。人類嬰兒發育早期,首先發育的是大腦,然後才是骨骼、肌肉等身體。到了6歲左右,達到成人腦容量的90%,到了14歲基本成型。所以,我們稱14歲之間的教育為早期教育。小孩有兩個叛逆期,一個叛逆期是4歲的時候,4歲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他就會叛逆了;還有一個叛逆期是14歲,孩子成人了,要發表意見了。這兩個叛逆期的教育不應該是逼着孩子幹什麼,而是要順着人的自然發展而教。所以對于14歲的孩子或者正在接受初中教育的孩子,特别是當班主任的老師,一定要意識到你要尊重這個孩子,因為他已經成人了。要讓孩子發表意見,即便不采納孩子的意見也不要硬着來,要用引導式的教育。我認為14歲之前的教育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階段,不能過多使用幼兒的大腦,隻能有意識開發大腦。初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最後階段。想象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想象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學生悟出來的。

2

特殊的發聲器官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别是人會說話。人有特殊的發聲器官。會說話培養什麼能力呢?培養的是抽象能力。我說蘋果,我也沒給你們拿蘋果,但你們腦子裡是不是想象出了蘋果,因此會說話是一個抽象的結果。特别是後來文字的發明更是抽象的結果,因此會說話培養的能力是抽象能力。早期階段就是培養兩個能力,一個是想象能力,一個就是抽象能力。

我認為所有的學科都應該把培養想象力和抽象能力作為培養目标。

過去認為隻有數學能培養抽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于數學來說,抽象就是舍棄事物的一切屬性,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這就是數學的抽象。語文的抽象是什麼?關于這個問題,有位幼兒園的園長問我,“小孩怎麼培養抽象能力呢?”我說:“你讓他說人的臉和兔子的臉有什麼區别?共性是什麼?這個小孩能夠說清楚就是抽象了。” 語言肯定是抽象。老師們應該引導孩子們學會觀察,觀察是抓住共性、分出差異,再進一步是得到本質特征。這個要得到的話,絕對是抽象。語文教育,我認為應該做到這一點。如果認為從觀察到歸納、到表述,是一個抽象的過程,那麼語文的抽象就是,理解共性,發現差異。

許多問題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比如,數學的邏輯思維。大家都說數學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可是,我查遍了所有形式邏輯的書和數學教育的書,沒有一本書定義出來什麼是邏輯推理。什麼是邏輯推理呢?我用了十年的時間非常認真地研究什麼是邏輯推理,數學的推理為什麼是有邏輯的,具有傳遞性的推理是邏輯推理。我将邏輯推理分成幾個類型,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叫《試論數學推理過程的邏輯性:兼論什麼是有邏輯的推理》,刊登在《數學教育學報》。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真地讨論數學的定義是什麼,數學的命題是什麼,數學的推理是什麼,推理的形式是什麼。

對于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我認為很多應該有的定論,事實上卻是沒有的,比如說邏輯推理。因此我在想,什麼是想象力,我估計也沒有定論;什麼是形象思維有定論,但是針對教育的形象思維是什麼,大概也沒有定論。但想象力極為重要。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錢學森說過,“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後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人民日報》2009年11月5日)因此,無論如何,語文教學應當研究什麼樣的思維是合理的形象思維。比如,建立這樣的思維過程:從觀察到聯想,從聯想到想象。

《義務教育數學課标(2011年版)》強調學生從小要學會分類,為什麼要強調分類呢?人們觀察到一個事物,通過聯想得到包含此事物在内的一個類,這個類可以成為人們進一步思維的對象。比如,我們所說的抽象,表面上是對此事物的特征進行提煉,實質上是對類中事物特征的共性進行提煉。因此可以說:想象和抽象的思維對象是通過聯想得到的類。因此,這樣的類也構建了歸納推理的思維對象、甚至是邏輯思維的對象。(參見《數學思想概論4· 數學中的歸納推理》,史甯中,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因此,教育必須明晰思維的對象、得到思維的對象,這是學習的開始。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與教學

1

人的認知何以可能

人為什麼能夠學習數學?人為什麼能夠學習?學習的起點是什麼?人是怎麼創造知識的?人為什麼能夠創造知識?人的認知何以可能?這個問題很大,我也思考了十多年的時間,後來寫了一篇名為《試論人的基于本能的認知》的文章。

人為什麼能夠獲得知識,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現代的認識論問題,至今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正如羅素所說的那樣,“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同樣面臨着一個問題,迄今哲學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解答:那就是,說明我們對自身以外的事物和對我們自己的心靈活動如何有認識的問題。”

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也表述了類似的論斷:“作為意識的經驗如何能夠給予一個對象或切中一個對象;經驗如何能夠通過經驗來相互證明或相互糾正,而不僅僅是主觀地揚棄自身或主觀地強加自身;一個經驗邏輯意識的遊戲如何會意味着客觀的有效,意味着對自在、自為存在事物的有效;……。如所周知,認識論這門學科想要回答這些問題,但至今為止也沒有在科學上清晰地、一緻地、決斷地回答這些問題,雖然那些偉大的研究者們在這些問題上已經進行了所有那些思維勞作。”

這些研究都是基于思辨的,關注的是形而上的東西。更确切地說,關注的是那些建立在觀念之上的東西。如胡塞爾在《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中所說:“我們必須做如下的理解:我們始終停留在純粹現象學的領域以内,并且不去思考與事物經驗的身體和與自然的聯系。”

但是,對如何有認識的研究,不把人放入思維的過程中是不可以的。至今為止的所有研究均沒有論及康德所說的“純粹直觀”到底是什麼。或許,這樣的探讨隻有在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才可能。

上個世紀末,生物學出現了一個被稱為表觀遺傳學的新興學科。雖然所有的研究還隻是處于基因表達的階段,但可以宏觀認為,這個學科的研究基于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雖然每一個生物體都攜帶了從祖先那裡傳遞下來的遺傳基因,但是,如果得不到後天的适時并且适當的刺激,有些遺傳基因将得不到充分表達。

什麼意思呢?猴子剛生下來的時候,你把它的眼睛蒙上,過兩天打開,它不會看了。小孩在8歲之前不教他說話,就像過去的狼孩一樣,8歲之後再教也說不好。很多事情我們不在那個時候教,以後再教也教不會了。因此,教育最起碼原則,是該教什麼教什麼,這是高于一切的。

進入本世紀以來,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得到迅猛發展,全力研究人腦關于感知、記憶、聯想、想象、判斷、決策等與行為科學有關的生物物理學機理和生物化學機理,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與人腦的構造有關、也與遺傳基因有關。無論如何,人的大腦不是白闆。這些研究是教育成為科學,或者,是教育具有科學屬性的基石。

因此,認知的起點是人的生理構造,包括基因、大腦、認知神經系統;是人的認知能力,包括本能、抽象能力、想象能力。

比如,數學教育的起點來自兩個本能,這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第一個本能是對數量多少的感知。對數量多少的感知是不用教的,這是教育的出發點,通過數量多少的感知,從數量抽象成數,從大小抽象成加法,就有了代數系統。第二個本能是對距離遠近的感知。從遠近的感知過度到對線段長短、對物體大小的感知,就有了幾何系統。

因此,人的認知是來源于本能,通過兩個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力發展起來。

2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征

初中教育的認知特點已經充分的體現在《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标準》裡了。初中教育是早期教育與正規教育的轉折期。

初中是建立起抽象概念的起步階段。小學數學沒有明确概念,從初中開始建立概念。比如什麼是實數,什麼是有理數,如何用符号來表達代數式、表達函數的概念等。在幾何裡隻有初中才給出了什麼是三角形、什麼是平行線的概念,小學時隻是描述。

關于分類,這是思考的基礎,因此數學從小學一年級就在反複談分類問題。學生應該知道建立分類,應該建立标準,根據标準進行分類,分類之後怎麼區别。比如說正方形和長方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要當成兩個事去教。在小學我們不說包含關系,到初中才說包含關系,因此初中進入到了一個抽象的階段,到高中又進一步抽象。因此初中這一段的教學應該怎麼教呢?這是需要仔細研究的。

初中是形成邏輯推理的起步階段。在小學數學隻有說理,在初中數學開始證明了,要有基本事實。這次數學課程标準裡提出代數要增強證明,幾何要加強直觀。例如代數沒有給基本事實、不是從基本事實出發論證的,都不能叫證明。因此代數增加了兩個基本事實:等量的等量相等;等式兩邊加同一個數等式不變。這兩件事是基本事實,是證明一切的基礎。

例如,這次在課标裡特别提到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數學講傳統文化跟其他學科是不一樣的。後來他們問我:“曹沖稱象裡面的數學是什麼?”我說:“太多了,首先講了等量的等量相等,大象把船壓到這,然後把大象牽出來拿一大堆石頭壓在這,這就說明等量的等量相等。還說明一個基本事實,總量等于分量和,要不然他把大象殺了,各放都在船上也行,但是他舍不得殺大象,所以用一堆小石頭替代,就是總量等于分量和。”數學就是這樣,我們數學講的所有傳統文化必須有數學味,講出數學的基本思想。我想數學是這樣,其他學科也應當是這樣,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是必須講出學科的内涵,這很重要。

增加了代數推理之後,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推理。我總認為日常生活的推理很重要,我們從來沒有把日常生活培養的推理能力納入到我們學科能力,這是不行的。我認為生活的經驗、生活中的智慧,應該作為學科考查的内容。

正在修訂的《數學課程标準》的基本思想,提到了數學的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表現,既有一緻性,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生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因此數學核心素養的表現分為小學與初中兩個層次。

小學階段除了運算能力和空間觀念外,主要是基于經驗的感悟,形成初步的意識;初中階段要求基于概念的理解,形成相對明确的觀念,并發展更多的數學關鍵能力。

恩格斯說:“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于同樣的規律,因而兩者在自己的結果中不能相互矛盾,而必須彼此一緻,這個事實絕對地統治着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它是我們的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恩格斯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的思維必須和大自然保持一緻,如果和大自然反着來,我們的思維就是錯的。

數量的多少和距離的遠近,是自然界事物“量化”的根本。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我們是“這個”世界的産物,因此,正确的思維就是指那些能夠合同于“這個”世界的思維,能夠合同于“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的規律的思維。或者可以反過來說,自然界隻能依照自然界自身的規律進行自然選擇,這就是達爾文所創立的進化論的真谛。

今天有兩個結論,我們的教育:

必須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必須尊重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比如說尊重表觀遺傳學、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 生理學。

必須挖掘學科育人價值。不僅是知識技能的積累,也是經驗的積累,包括思維的、做事的。我們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抽象力。

(史甯中于2021年10月15日“2021年初中教育發展論壇”上所作的主旨報告)

(來源:“中小學校長論壇”微信公衆号)

來源: 中國教育學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