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作為性情溫順,聰明活潑的動物,作為家庭寵物已經有長久的曆史,不過貓家族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大約在六千萬年前,早期哺乳動物中的一個分支進化成為一個新的物種——古小貓,它是所有肉食獸的祖先,它的後代子孫包括熊、鼬鼠、浣熊、河狸、海狸、狐狸、狼、獾、熊貓、狗以及老虎等,而在三百萬年前左右,貓科的遺傳基因就已經确立,進而演化出了當今各種各樣的貓。
發展到今天,先别說國外貓的數量了,根據2019年的《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上的數據顯示,全國城鎮貓狗數量為9915萬隻,其中寵物貓的數量為4412萬隻,僅次于寵物狗,是全國飼養量排在第二位上的寵物,貓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寵物。
但是你知道嗎,貓不僅僅會在發情期的夜晚高聲嚎叫,而且公貓的丁丁上還長滿了小鈎刺,看起來非常的不合理,為什麼會進化出這些小鈎刺,這樣的結構不會在交配的時候傷害到母貓嗎?帶着疑問,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貓的繁殖。
根據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家貓起源于野貓,并在曆史上曾經被馴化過兩次——一次是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在非洲原始人洞穴裡的糞堆中曾發現過野貓的骨頭,另一次則是在埃及。貓可以有效的保護保存的食物,避免它們被齧齒類動物吃掉,這也是當時能找到“就業崗位”的原因。
我國是直到宋朝才有貓的,公元前500年,貓咪從埃及與中東兩河流域漸漸地輻射到其他地方,這個時期被商隊帶到了羅馬,随着羅馬帝國的擴張,絲綢貿易的繁榮以及宗教傳教士的活動,貓咪開始在亞洲與歐洲定居。
不過馴化後的貓隻是貓科動物的一個分支,貓科動物時至今日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食肉性大家族,已經認可的貓科動物有36種,其中包括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一一虎、豹、獅,這些兇惡惡大貓和人們家裡養的貓,原是同族兄弟。
既然是同族兄弟,不單單是它們都有發達的肌肉和敏捷的身軀,還有交配帶給所有雌性貓科動物痛苦,不是因為交配時共同喜歡的撕咬,而是雄性貓科動物的丁丁,雄性貓科動物的生殖器官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鈎刺,這些小鈎刺由角蛋白構成,在資料上被稱為陰莖刺,這種堅韌的纖維蛋白質一般也存在于指甲和爪子中,随着體型的大小而變化,如雄虎丁丁上長有一百多根小鈎刺,每根約1毫米長。
這種小鈎刺一般有幾個作用:
不可否認,這種小鈎刺确實能傷到雌性貓科動物,不知道自家的貓交配時,有沒有注意母貓都是呲牙咧嘴的,這種小鈎刺确實有一部分原因是用來傷害雌性的,因為這樣能讓雌性降低交配次數,好讓自己的遺傳物質能有充足的時間領先其他競争對手。
随着馴化程度的增高,家貓的發情期已經變成了随時可以進入的程度,不再像野生動物那樣存在着固定的時間。野生動物固定的交配時間也是環境所迫,它們必須選擇幼崽出生後環境适宜食物豐富的季節,不然天寒地凍找不到吃的,對幼崽的生存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僅貓的發情期時間不固定了,狗的發情期也一樣是随時可以進入的,畢竟在人類的屋檐下天天哄着鏟屎官,溫飽問題肯定得相應的解決了。
這樣一來,自家的小母貓可得看住了,一不小心逃出家門,回來可能就已經有身孕了,這種不可控的發情期對于還未發育成熟的母貓來說非常的危險,不足年齡的母貓,生育會影響自身的身體發育,嚴重還影響健康甚至生命。有些小母貓根本看不出來懷孕,逃出家門一段時間,回來可能就是叼着一群小貓了,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什麼季節都能見着小貓誕生了吧。
最後還要說一下,進入發情期後,貓的各種嚎叫是一個交配非常強烈的信号,一旦家裡的貓貓本性被激發出來,它們會表現的焦躁不安、随地尿尿,逮着機會就跑出家門了。以前有句諺語說貓是奸臣出去就不回來了,其實這也是對貓的一種誤解,貓不像狗那樣有靈敏的鼻子,它們身手矯健上房上瓦,很容易一下子着急出門而迷路。
迷了路的貓是很難找回家門的,好在它們天生就是獵手,可以在野外捕食小動物苟生,不過家貓的體質已經不适應野外生活了,它們的壽命在野外會大大降低,各種因素導緻它們在野外的壽命縮短至2-3年,所以流浪在外的貓也是渴望回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