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了不少路,這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好的書展之一。”創辦于2004年的上海書展,今年16歲了。城市日新月異,書展上的面孔也在變化,不變的是“我愛讀書,我愛生活”的主題。
今天(14日)起,“花季”書展再度與讀者相約,16萬種圖書、近500位海内外作家、1273場閱讀活動、樓層最高的書店開幕。8月14-20日,上海滿城都飄溢着書香。
從推動文化發展到打響文化品牌,上海書展以首發新書機制和不斷加強閱讀推廣的方式,激活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核心活力,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識度,讓閱讀成為這座城市甯靜緻遠的力量。
圖源:IC photo
為品質搭建平台
據上觀新聞報道,文化品位是上海書展的靈魂,多年來,上海書展一直将首發新書與閱讀活動作為并列主角,緻力于為“品質”搭台。
2008年,上海書展首設“主賓省”模式,展現各省市在出版文化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一年,上海書展又首次打出“上海首發、全國暢銷”概念,意在通過上海書展的品牌優勢和上海的市場優勢,吸引全國新書到上海首發,再從上海推向全國市場,逐步将上海構築成全國出版業的高地和新書、重點書的聚集地。
今年,四川成為上海書展主賓省。四川代表團從近兩年出版的5000餘種新書中精選2468種圖書展示展銷,其中今年出版的新書865種,入選主題出版、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和獲各類獎項的優秀圖書280餘種。
中國出版集團、去年首次大規模組團參展的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等出版“國家隊”也繼續集結旗下各出版機構大規模參展。
對讀者來說,為什麼要來書展?一是“精”,好書集中度高,二是“鮮”,新書露面率高。對“微利”的出版行業來說,直面上海讀者的熱情,令他們感到“不虛此行”。
圖源:上觀新聞
讓空間釋放魅力
上觀新聞指出,在業内人士看來,上海書展率先打破了數字迷思,以最具品質的圖書為主體,融入多元多彩的文化活動,全方位展示閱讀的魅力,這是新時代由數量向質量提升的供給側改革的集中彰顯。
而在上海書展的主辦者眼中,“轉型”是今年書展尤為突出的一個關鍵詞。
有聲書、雲會場……近年來的上海書展集中呈現了諸多出版新業态。“未來的書展能否隻呈現部分圖書品種,更多的是現場出樣、雲端下單,從而騰出更多空間為讀者提供服務與體驗?”有人這樣暢想。
圖源:上觀新聞
線上線下融合,在今年書展表現得更加明顯。社科精品館、文學精品館、國學館、國際館等打破傳統以出版社為主體的陳列方式,調整為以品種為主的展銷方式,既便于讀者集中選購,也為出版社了解讀者需求提供數據支持。
今年書展增設手機端微信小程序,統一發布活動信息,方便讀者查詢。讀者在小程序内查詢、浏覽的書籍及書展千餘場文化活動涉及的相關圖書,都能通過後台連接至線上平台,直接下單購買。
把中國故事帶給大衆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年來,上海書展一直将主題出版作為展示重點之一,越來越多精彩的中國故事從書展走向大衆。主題出版是出版人的責任,也是重要的出版市場,反映的是國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時代之需。
今年,《戰上海》《浦東史詩》《中國尋路者》《上海相冊:70年70個瞬間》《日月新天——上海解放親曆者說》《1949上海解放日志》《可愛的共和國人》《我和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歌曲精選》《五月的鮮花——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連環畫專輯》等一批主題出版精品将亮相書展。
其中《戰上海》以中國革命的出發地和最後一個難關——上海解放為切入點,書寫從“戰上海”到“建上海”奮鬥史詩,反映從“舊世界”到“新世界”時代巨變,塑造從“武安邦”到“文治國”共産黨人群像,讴歌從“站起來”到“強起來”民族品格,入選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别獎公示名單、2018“中國好書”。
《戰上海》書封。
如何寫出優秀的作品?《戰上海》的作者劉統提到了一個關鍵詞“真實”。
“在堆積如山的戰争檔案裡,我看到了一部非常生動的曆史。共産黨老前輩在打天下的時候,絕對是充滿了活力,非常生動的。你看他們寫的一些材料、報道,沒有官話、沒有套話,都是紮紮實實的幹貨,非常生動。”
劉統強調,寫黨史的第一原創性就是要從原始資料出發,一切要有第一手的資料,絕對不許轉第二手的東西。此外還要有作者的自身的視角,要能夠真正客觀地、真實地、全面地反映這段曆史,最重要的就是反映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
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劉統認為,面對那些歪曲黨史的帖子和造謠,深入研究黨史、國史是反對虛無主義和反擊敵對勢力最有力的武器。
“真實”,也是《這就是中國》主創、複旦大學教授張維為認同的關鍵詞。
作為主題出版的新形式,脫胎于東方衛視四檔電視節目的“新時代東方書系”在書展首發,從熒屏到出版的融合傳播,将節目讨論場延伸到更廣泛範圍。
“這個時代是百年未遇的大變局,大衆需要思想,媒介就要提供思想,以原創性的中國話語,凝聚共識。”張維為說。
他表示,主題電視節目、主題出版要打“學術話語、大衆話語與國際話語的組合拳”,“我們面對的特定群體——今天的年輕人非常愛國,他們需要原創,需要有溫度的語言,對真實的問題進行辯論,讓讀者和觀衆帶着問題來,帶着答案或思考走”。
西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明史研究院院長孫皓晖的曆史小說《大秦帝國》多年暢銷,改編電視劇也受到大衆歡迎。孫皓晖說,曆史和文明側面是主題出版的内涵之一,在《大秦帝國》後,他即将出版的新書《國家時代》将從理論層面對文明重建作出闡釋。
《大秦帝國》書封
孫皓晖認為,文明重建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個文明重建的最大内涵是統一國土和統一文明;第二個是鞏固我們民族存在的最大特點,法治社會;第三個大的曆史任務就是發展高度的科學技術,把我們在曆史上科學技術曾經有過的曆史地位在這個曆史時段争取回來;第四個文明重建任務就是要重新實現高度的戰争文明水準;第五個是要完成在中國創建機構均衡的生存方式。”
“這五大任務如果達成,那麼我們将在一兩百年間重新回到領先于世界的文明形态。”孫皓晖說。
令閱讀深入日常
去年上海書展推出的“國學七天七堂課”,首次把同一類别圖書的閱讀活動優選整合為一個系列,受到讀者歡迎。
據解放日報報道,今年書展将在此基礎上力推10個“七系列”閱讀活動,包括“緻敬七楷模”講讀會、國學七天七堂課、古今七日話辭書、文學思南七日談、名家七天談新作、科普七天院士行、親子七天童書會、名家七講下江南、大家相約“中版七夜”、雨果上海七日行。
今年迎來的第九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也将舉辦論壇、文學對談、“詩歌之夜”等50餘場活動,英國作家林德爾·戈登,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平野啟一郎,挪威作家羅伊·雅各布森,土耳其作家艾麗芙·沙法克,中國作家孫颙、葉兆言、甯肯、馬原等33位海内外名家将與讀者見面。
這些活動讓書香彌漫全市各會分場,也走進長三角區域,在這一過程中,新型實體書店成為閱讀活動的主要陣地。
就在上海書展開幕前後,一些設計特别的書店也陸續亮相。
圖源:上觀新聞
上觀新聞報道稱,在業内人士看來,書店的設計不僅要比拼顔值,更重要的比拼内涵,彰顯氣質美。
“有書、有咖啡、有茶點、有小型畫展、有令人腦洞大開的文創産品,還有精心策劃的閱讀活動。作家與讀者促膝交流,有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親近感。”作家沈嘉祿認為,新型實體書店不僅為讀者開辟了一個新的社交空間,也是大腦的充電樁,心靈的休息站。
讀者期盼更高質量更純粹的閱讀活動,期盼書店成為可以交心的閱讀和社交空間,對書展來說,這是同樣的需求。
圍繞圖書,書展的内容可以更豐富,形式可以更多樣,書香在城市延伸的觸角才能越來越深入。
今年書展,除了新書首發,與圖書有關的藝術首展成為亮點,以圖書為核心的文創産品開發漸成趨勢,這種産業的“延伸”效應都在書展上集中呈現,接受讀者的檢驗。書展既為出版産業的新形态提供舞台,也在供需雙方的接洽中激發新靈感、新思路。
每逢盛夏,書展是關于閱讀最為轟轟烈烈的表達。對于這座城市細水長流的閱讀生态來說,對于出版承載的文化傳承使命來說,書展是示範引領,亦是互相成就。正是在這種互動關系中,“趕書展”不再隻是夏天的事,而是貫穿到全年的計劃中,融入四季的氣息裡。
用翻譯家、出版人黃昱甯的話來說,這正是上海書展的信念——讀書是快樂的事,日常的事,天經地義的事。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澎湃新聞,解放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