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五發展規劃舊區改造?7月26日至2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讨班上強調,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國家層面如此,作為構成國家的基本單元——城市,體現得尤為具體一方面,城市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舊區改造,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點、難點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包括城市的複興,而城市複興最精要、最艱巨的部分,在舊城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這一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今年将曆史性解決”随後的6月30日、7月24日,上海成片舊改任務最重的兩個區——虹口區與黃浦區——相繼宣告全面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房屋改造從1992年第六次黨代會啟動實施“365危棚簡屋改造”開始,至今年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召開,共三十年曆程,如今終于全面完成成片舊裡改造這一使命,寫下了上海城市現代化和舊城換新顔的輝煌篇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樣本,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上海市十三五發展規劃舊區改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7月26日至2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讨班上強調,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國家層面如此,作為構成國家的基本單元——城市,體現得尤為具體。一方面,城市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舊區改造,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點、難點。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包括城市的複興,而城市複興最精要、最艱巨的部分,在舊城。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這一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今年将曆史性解決”。随後的6月30日、7月24日,上海成片舊改任務最重的兩個區——虹口區與黃浦區——相繼宣告全面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房屋改造。從1992年第六次黨代會啟動實施“365危棚簡屋改造”開始,至今年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召開,共三十年曆程,如今終于全面完成成片舊裡改造這一使命,寫下了上海城市現代化和舊城換新顔的輝煌篇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樣本。
循序漸進的現代化進程
三十年間,針對舊區改造這一最大、最緊迫的民生議題,曆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決策,廣大市民群衆堅決擁護、積極響應,各級黨員幹部開拓創新、辛勤耕耘,以靠前指揮的決策領導,系統完備的政策創新,協同聯動的組織推進,攻堅克難的敬業精神,使舊區改造獲得三十年如一日的節節推進。
從改造方式和改造對象而言,上海三十年舊改經曆了循序漸進的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以“拆舊建新”為主要方式的危棚簡屋改造。1992年,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到本世紀末完成市區365萬平方米危棚簡屋改造的目标。至2000年,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結合土地批租、房地産開發、市政建設,全面實現危棚簡屋改造預定目标,盧灣“斜三”地塊、成都路高架工程、黃浦71街坊、閘北“不夜城”、普陀“兩灣一村”、虹口唐山裡等一大批重點、難點項目得以實施,共受益居民約68萬戶。
第二階段以“拆改留并舉”為主要方式的成片二級舊裡改造。2000年底,上海重點針對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進行改造,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市民參與、有償改善”原則,實行以貨币安置為主的改造政策和“拆改留并舉”的改造方式。“十五”期間,通過優惠政策的激勵和配套措施的支持,推進了以世博園區和軌道交通為代表的衆多舊改項目。“十一五”期間,按照“政府主導、土地儲備”原則,重點推進了閘北北廣場、黃浦董家渡、普陀建民村、虹口虹鎮老街、楊浦平涼西塊等“五大基地”。“十二五”期間和“十三五”前期,适應從“拆遷”到“征收”的政策變化,繼續實施市、區聯手改造,同步推進遺留毛地處置。通過十餘年努力,共受益居民近80萬戶。
第三階段以“留改拆并舉”為主要方式的曆史街區更新改造。其間,上海既加大力度保護曆史建築和曆史風貌,又抓緊推進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作為貫徹落實2019年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的工作抓手,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集中推進了黃浦寶興裡和喬家路地區,虹口山壽裡和提籃橋地區,以及楊浦濱江和靜安洪南山宅等一大批舊改基地,共受益居民約15.4萬戶。
有目共睹的現代化成效
三十年前,上海人居狀況極為困難。中心城區居住擁擠,人均居住面積僅6.6平方米,更有數十萬戶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平方米,住房成套率僅31%。一些成片棚戶簡屋區域,環境髒亂,配套設施匮乏,違法搭建頻繁,安全隐患嚴重,社會矛盾突出。棚戶簡屋住房的結構簡單,多為毛竹屋架,屋頂鋪油毛氈、草席、稻草。條件稍好的人家,在屋面竹條上鋪石棉瓦或弧形瓦片,牆壁是竹籬或泥巴,牆外糊黃泥、石灰,屋内泥土地面。沒有像樣的醫院、浴室、道路等基礎設施,公交無法進入,水、電、煤氣、通信不配套,居民要求改造的呼聲十分強烈。即便在5年前,中心城區仍然有近18萬戶家庭還在使用手拎馬桶。
三十年後,市民居住條件大為改觀。通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上海終于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工作,初步實現舊城區現代化進程,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心城區共計約165萬戶家庭、500萬居民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住房成套率至今已逼近100%,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穩步提高至2021年的37.4平方米,市民住上整潔的成套住房,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強。同時,通過舊改,上海全面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建設了大量的住房和公共綠地、道路廣場、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功能得以提升;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固定資産投資,增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物理空間,帶動了相關産業的轉型升級,釋放了大量的消費需求;城市形象得到改觀,市容市貌煥然一新,空間品質得以提升,土地利用更加集約高效,生态環境更加優美宜人。
城市現代化意味着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城市基礎設施,優美的、适于人居的城市環境,先進的生産力水平和高度的物質文明,也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上海通過三十年舊改,大多數舊區初步實現了這樣的現代化目标。500萬居民喬遷新居,相當于營造了兩座特大城市(500萬人以上為特大城市),一座是曆久彌新的舊城區,一座是煥然一新的新城區。如果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上海通過舊改實現的城市現代化正好符合這一特征。無論是民生工程的社會屬性,還是受益居民的總體規模,抑或是人居環境的改善程度,上海三十年舊改都堪稱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樣本、城市民生工程的重要典範和世界人居發展史上的重大進程,是中國改革開放折射于城市舊區發展的縮影。
彌足珍貴的現代化經驗
通過三十年努力,上海舊區改造積累了衆多寶貴經驗,其中,尤有三條經驗彌足珍貴:
其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指出,“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從1992年第六次黨代會拉開大規模危棚簡屋改造序幕起,至今年第十二次黨代會宣布成片舊裡改造即将完成,上海曆次黨代會都将舊區改造作為解決民生難題的重要工作加以推進,三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近五年來,在“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下,上海舊區改造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市委強調“舊區改造絕不猶豫懈怠”,還把舊區改造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探索形成指導全市舊改的目标、原則和路徑,倒排時間,謀定而動。在具體行動中,黨建聯建貫穿始終,強化市、區、街道、居民區黨組織在舊改工作中的“四級聯動”,逐級明确黨建工作任務,市裡制定政策,區委履行第一責任,街道黨工委履行直接責任,居民區黨組織履行具體責任,并以此為“動力主軸”,建立“黨建聯席會議 臨時黨支部”的黨建工作組織架構,加大對各類組織力量的統籌整合,實現指揮有力、功能互補、協同推進。
其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而舊區改造就是讓人擁有現代生活方式、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基本路徑。曆屆市委、市政府把舊改作為事關百姓福祉和城市長遠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為打消居民關于舊改征收的疑慮,不斷完善“陽光征收”制度;為保障最困難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在補償安置“數磚頭”基礎上加以“套型保底”;為充分尊重居民意見,以“兩輪征詢”形式建立全過程民主……各級黨委、政府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急市民之所急,自我加壓,不斷提高目标任務,舊改工作周期大大壓縮。即便在疫情期間,有關工作也不斷不亂,有序推進,從而為盡快收官成片舊改打下了堅實基礎。近年來的舊改征詢,啟動當天的居民簽約率就經常超過99.5%,有的甚至達到100%。這說明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舊改工作就能夠得到人民群衆的積極響應與擁護。
其三,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舊區改造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系統工程,考驗執政能力與治理能力。三十年裡,上海圍繞舊改開展了一系列制度、政策與模式創新,可謂攻堅克難、與時俱進。原盧灣區“斜三”地塊以毛地批租形式開展舊區改造,解決了一直困擾舊區改造的資金難題,開啟了大規模危棚簡屋改造的先河。後在“土地儲備、淨地出讓”條件下,又積極探索了市區聯手土地儲備、政企合作平台推動、遺留毛地出讓地塊處置等多種政策與機制,并創造性地以預供地形式解決資金困難。在曆史建築保留保護要求下,探索帶建築物、帶方案出讓和場所聯動等機制,實施綜合平衡、區域平衡、動态平衡。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探索了新天地的“整舊如舊”、外灘源的“重現風貌、重塑功能”、承興裡的“抽戶”式綜合改造、田子坊的“軟改造”等創新模式。另外還在關鍵的近五年,通過成立舊改專班、城市更新中心、更新平台公司和城市更新基金,加強組織與統籌;創建了行政司法溝通協商平台、協商推進國企簽約平台等工作協同機制;探索了“群衆工作十法”等一系列群衆工作制度,使舊改得到全力保障與支撐。
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去三十年,上海舊區更新改造寫下了輝煌篇章,積累了寶貴經驗,走出了一條超大城市舊城區現代化治理之路。而下一個三十年,即到本世紀中葉的三十年左右時間内,如何契合甚至引領國家發展節拍,在2035年前基本實現廣大城區特别是舊城區的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堪稱“卓越全球城市”的現代化,這是正值黨的二十大即将召開、上海第十二次黨代會剛剛召開、上海三十年舊改任務基本完成、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頒布之際,上海舊區更新改造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加快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打造現代、宜居、安全的生産生活空間。市舊改主管部門随後表示,“将打響‘兩舊一村’改造攻堅戰”,重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零星舊改。到去年底,上海中心城區剩餘零星二級舊裡以下房屋約43萬平方米、1.5萬戶。相對于成片改造,零星舊改的難度更大,資金平衡更為困難,政策實施難度大,居民普遍希望通過征收方式實施改造,原地舊住房綜合改造的意願不強;二是舊住房成套改造。預計采取包括征收、拆除重建、抽戶或其他綜合改建方式。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将實現戶内成套的居住目标,即每戶都有獨立衛生間、獨立廚房和卧室,滿足基本居住生活要求和适度改善要求;三是城中村改造。散落在城鄉接合部的城中村,外來人口衆多,流動性大,而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煤衛公用。由于環境消殺工作難以徹底解決,成為本輪疫情的重災區,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意願本已十分強烈,疫情出現後則更為迫切。城郊接合部也需要改善城市面貌、推進生态環境建設。另外,上海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還有大量的具有保留保護要求的曆史文化風貌區和曆史街坊,有衆多的優秀曆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倡導城市更新理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在城市更新條例基礎上,不斷深化政策、創新機制、探索模式,以适應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基于上海三十年舊區改造的曆程、成效、經驗,以及新時期重點工作的主要特征,宜站高看遠,精心編制“兩舊一村”改造專項規劃,有力、有節、有序推進;宜“瞻前顧後”,審慎制定下一步舊改政策,統籌兼顧好各方利益;宜探讨将過去在成片改造中的一些做法進行評估後,有選擇地轉化為“兩舊一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的政策、機制和模式,既包括“兩次征詢”、黨建引領等好的舊改制度,也包括一些實施效果比較好的政策設計,還有一些經受住了曆史檢驗的更新改造模式,以繼續演繹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現代化實踐樣本。在此基礎上,還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将好的理念和做法發揚光大,争取走出中國式城市現代化的新道路,譜寫上海下一個三十年的嶄新篇章。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蔣迪雯 攝 圖片編輯:曹立媛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級高級規劃師、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院長。
來源:作者:萬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