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書,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氣質。
我們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都藏于自己的氣質之中。
本期書單關鍵詞:【散文集書單】,領略沒有焦慮、沒有迷茫,隻有幸福和惬意的慢時光。
1《人間草木》
不開心的時候,多去菜市場感受一下人間煙火氣。
汪曾祺先生是一個真正用心生活的人,就連菜市場之類的市井小巷,都寫得如詩如畫、溫暖人心。
在這本《人間草木》散文集裡,草木春秋、蟲魚鳥獸、故裡風物,這些普普通通的人間煙火,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竟然生生地擊中了我們心靈最柔軟的地方。
2《雅舍談吃》
梁實秋也是一個生活大家,一枝妙筆把生活裡的美食味道全寫盡了。
不管生活多忙、工作壓力多大,也不要忽視美食的樂趣,認真對待一日三餐。
3《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一直是當代中國最好的女性散文集。
她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生活點滴趣事的描述,每一句都是對新疆最生動的诠釋和最溫柔的觸摸。
所有一切的細小美好和普通生命,都在李娟的樸素筆觸中,以最堅韌的力量紮根荒野、源源湧流、生生不息。
4《賦得永久的悔》
魯迅文學獎第一屆散文獲獎作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濃厚的底蘊,真與樸是季先生散文的兩大特點。
《賦得永久的悔》講述了在季先生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下到城裡,從國内到國外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經過“山重水複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
5《山居筆記》
魯迅文學獎第二屆散文獲獎作品。
繼《文化苦旅》後,餘秋雨再展風華,将曆史、地理、文化、美術完美融合,造就了這部著作。
餘秋雨寫作期間,大部分是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集體宿舍完成的。
由于香港中文大學在山上,所以這部作品就有了山居的說法。
6《瓦爾登湖》
隐居在瓦爾登湖畔林間小屋的梭羅,一直過着怡然自得的與世隔絕生活。
他吃着自己種的糧食,住着自己造的蝸居,與大自然和諧而愉快地相處。
梭羅對這些簡樸生活的嘗試,目的是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大問題。
之後,他把兩年多的隐居生活,寫成這本《瓦爾登湖》。
透過詩意一般的文字和生活,相信我們即使居住在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一樣可以返璞歸真,心向自然。
7《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不是小說,卻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它不是傳記,卻提供了魯迅早年的一大批鮮為人知的傳記材料。
它不是曆史書,卻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幅幅世态圖和風俗畫。
它雖然是散文集,卻兼有現實鬥争性和深邃思想性,蘊含着魯迅先生對曆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着态度。
8《我與地壇》
輪椅雖然禁锢了史鐵生的肉體,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卻是異常堅強。
《我與地壇》寫的雖然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樂,以及與苦難抗争的樂觀。
地壇隻是一個載體,但指引我們隻有實現精神上的富足,便不再糾結于過去,不再為失去無法釋懷。
9《撒哈拉的故事》
平平淡淡最是真。
随着我們逐漸長大、俗事纏繞,我們越來越渴望心靈的安靜,或許平平淡淡才是我們最終的心之所向。
我們與其說愛她的文字,不如說向往她的靈魂。
三毛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這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傾倒了所有渴望旅行的人。
10《毛姆讀書随筆》
毛姆不僅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也是最會讀書的人。
他的一生讀了很多很多書,也寫了很多很多書評
這本《毛姆讀書随筆》就精選了其中一些書評文章,讓我們感受毛姆讀書的快樂。
讀書和生活一樣,不要太關注結果,而忽視了過程中的快樂。
11《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就像是一個逍遙自在、灑脫悠閑的休閑文化倡導者,傳達着天人合一、享受人生的愉快哲學。
他的《生活的藝術》這本書,就像是在喧嚣的塵世裡建起一座閑适的天堂。
引導我們如何享受人生、享受家庭、享受自然、享受旅行、享受文化,力争幸福,不負人生。
12《緣緣堂随筆》
豐子恺,不隻是漫畫入神,散文作品一樣溫暖人心。
《緣緣堂随筆》作為豐子恺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他兒童題材的散文集。
從童年養蠶、中秋賞月吃蟹,到和鄰居哥哥一起釣魚,每一篇回憶都是充滿了天真閑雅的情懷、無私細緻的關愛和稚趣橫生的現場感。
13《背影》
“你站在這裡别動,我去給你買個橘子。”
《背影》裡的這幾句話,成了火遍全網的段子。
但是,父親拎着橘子,爬過月台的蹒跚背影卻萦繞在我們腦海,揮之不去。
朱自清的散文就像是濃郁的美酒,散發着醇厚的馨香,隻要讀上幾段,就會讓我們陶醉。
14《一個人的村莊》
生活在農村的人,故鄉都是一個小村莊。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裡,村莊都一樣,但又各不相同。
在《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裡,作者劉亮程用了一整個夏天,
來雕琢一人、一馬、甚至是一群小螞蟻,所有細節和感受都那麼自然、那麼純真。
15《素履之往》
“素履之往,其行天下。”
木心先生的《素履之往》就是他學貫中西、一世才情的集中展示。
在他的筆下,詩詞歌賦被他解讀成山水長畫,讓人流連忘返。
在他的筆下,老莊、司馬遷被幻化為千年風韻,讓人不禁神往。
16《日日是好日》
每一天都是好日子,每一天都值得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好好品味。
這本《日日是好日》,雖是一本茶道學習日記,但是茶道中蘊含的生活哲理,值得我們深思。
比如在煮茶時要專注,隻能聽見水聲,不能有其它雜音。
比如沏茶時,不需要過多思索和猶豫,跟着感覺走,手會知道怎麼做。
17《讓心靈更自由》
馮骥才說:精神上越豐富,越追求簡單自由。
我們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做過的事,都會成為生命的累積。
當我們精神上富足,便不再為得不到耿耿于懷,不再為失去無法釋懷。
在《讓心靈更自由》這本書中,馮老通過對大自然生命奇觀的描寫與禮贊,對親朋的懷念與人間溫暖的珍惜,提醒我們即使面對紛繁聒噪的世界,也要留一間心房、尋一己熱愛。
18《悲傷與理智》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散文集。
1972年,布羅茨基由于在地下文學雜志上發表詩作以及與外國人來往,被蘇聯當局變相驅逐出境,之後移居美國。
《悲傷與理智》文集中收錄了作者作為流亡詩人前後的回憶錄、旅行記、演說講稿、公開信等内容。
盡管形式多樣、長短不一,但它們訴諸的卻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布羅茨基的詩歌觀和美學觀”。
布羅茨基的散文不僅是關于詩的散文,它們也是用詩的方式寫成的散文。
19《皮囊》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
作者蔡崇達出于對故鄉福建海邊小鎮親人們的血肉情感,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刻在骨肉間的故事。
透過一個個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最打動人心的,還是割舍不了的親情。
雖平凡、微小,卻包裹着每一個敏感又多情的心。
《皮囊》這本書,其實真正啟示我們是什麼樣的生活并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20《我們仨》
《我們仨》是由楊绛先生回憶她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的散文集,溫暖動人、哀而不傷。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這本書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最後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它帶給我的不隻是感動,更是思考。
正如楊绛先生所言: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着煩惱和憂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