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崇德八年八月,已經征服了整個關外地區,馬上就能揮師入關、征服中原的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猝然駕崩于盛京後宮。遺憾的是,皇太極生前并未預立皇儲,這讓原本因團結一緻才勇猛強悍的大清王朝,立馬陷入争奪皇權的内讧狀态。兩黃旗支持的肅親王豪格,和兩白旗支持的睿親王多爾衮為争奪皇位而劍拔弩張,一場足可以讓清朝綜合實力倒退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内鬥,一觸即發。
值得慶幸的,睿親王多爾衮在關鍵時刻做出讓步,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才算平息了皇位之争,才有了八旗軍隊揮師入關、問鼎中原并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的大一統王朝。
那麼,被後世評價為“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的皇太極,作為清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有為君主,為何不提前選定皇位繼承人,從根本上杜絕皇位争奪的内耗情況出現呢?
其實,這件事都怪被皇太極捧在手心、寵上天際的寵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海蘭珠劇照
天聰年間,皇太極不能預立皇儲《清史稿·諸王列傳》對後金政權的崛起有過這樣一句原因說明:國初開創,栉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為了鼓勵自己的子侄們為後金政權建功立業,努爾哈赤不惜将權力下放,規定:“八大貝勒、共議國政”。同時,在長子褚英、次子代善接連被廢黜太子之位後,改變了汗位傳承的辦法。
《清太祖實錄》有載,努爾哈赤曾于天命七年做出過明确規定:
爾八人同心謀國,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國,七人共贊成之,庶幾無失。當擇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也就是說,後金政權的汗位,由“八大貝勒”共同推舉一位“才德兼備者”擔任。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就是被衆人推舉,登上了後金政權的汗位。所以,在皇太極尚未“改元稱帝”,将“後金”改為“清”之前,他必須延續努爾哈赤的汗權傳承方式——大家商量着來,不能明立皇儲。
所以,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并未明立皇儲并不能怪他不英明,而是受了當時的祖制約束。
專寵海蘭珠後,皇太極立過皇儲
公元1635年,皇太極完成了對女真各部的徹底統一,并将“女真”改名為“滿洲”;公元1636年,皇太極于盛京改國号為“清”,登基稱帝,正式同明朝政權形成對立态勢。《清史稿·後妃列傳》有載,“崇德改元,五宮并建,位号既明,等位漸辨”。皇太極稱帝後,冊封五宮後妃,建立了較之後金時期系統完備的後宮等級制度。
為什麼要專門提到皇太極對後宮福晉的冊封?
因為從“崇德五宮”的位次排名中,我們就能直接明确海蘭珠在皇太極心中的特殊地位和專寵程度!
海蘭珠,孝端文皇後的侄女、孝莊文皇後的姐姐,崇德八年以二婚再嫁的身份嫁給了皇太極,很快便獨得恩寵,無人匹及。在“崇德五宮”的排名中,海蘭珠僅次于自己的姑姑——中宮皇後哲哲,但卻高居“四妃之首”,就連入宮時間比自己早的妹妹莊妃,也排在其後。
宸妃海蘭珠所居“關雎宮”
皇太極對海蘭珠的專寵還不止表現在後宮位分的冊封上,崇德二年,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皇八子,皇太極用一系列近乎瘋狂的舉動證明了什麼叫“子以母貴”:
1、頒布清朝第一道大赦令,并明确給出了“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诏大赦于國中”的原因說明;
2、大宴群臣,就連蒙古諸部落首領也都紛紛趕到盛京祝賀,享受到了皇太極11個兒子中獨一份的恩寵。
3、冊封海蘭珠為“和碩賢妃”,并賞賜了無限靠近皇後的儀仗。
很明顯,皇太極已經将皇八子視為了“儲君”,而且也算是公布了天下。如果不是皇八子于次年不幸夭亡,大清的曆史恐怕就會被徹底改寫。
海蘭珠薨逝後,皇太極無心立儲
皇八子不幸夭亡以後,皇太極深受打擊,海蘭珠更是悲痛不已,從此一病不起。崇德六年,正于松錦大戰前線指揮作戰的皇太極接到了海蘭珠病重的消息,便立即交出指揮權趕回盛京,奈何還是未能見到海蘭珠的最後一面。
海蘭珠的病逝對皇太極的打擊到底有多大?
根據《清太宗實錄》的記載,無法接受海蘭珠薨逝事實的皇太極悲痛欲絕,幾次因為傷心過度、悲悼恸涕而昏迷過去。面對皇後和朝臣“自保聖躬,勿為情牽,珍重自愛”的規勸,皇太極依然不能從悲傷中脫離。初祭、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幾乎每次祭奠自己的愛妃,皇太極都會号啕大哭,悲傷不已。
對于自己近乎瘋狂的悲傷表現,皇太極也曾親口承認“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在寫給海蘭珠的祭文中,皇太極更是公開寫明:“朕自遇爾,厚加眷愛,正欲同享富貴,不意天奪之速。中道仳離,朕念生前眷愛,雖沒不忘”。
别忘了皇太極可是被《清史稿》評價為“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的一代英主;可是被康熙皇帝評價為“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的一代雄主;可是清史研究大家蕭一山先生評價為“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開基帝王。如此君主,卻能為了海蘭珠而枉顧江山,可想而知,失去海蘭珠以後的皇太極,根本沒有心思理會朝政,更沒心思預立皇儲。
更何況,因為長期沉浸于痛失愛妃的悲痛中,皇太極的身體受到了巨大傷害,從此這位身體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崇德八年,皇太極甚至發出過“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贻朕以憂也”的感歎,或許連他自己也已經預感到自己身體狀況的巨大變化。
隻是,明知自己快要走向生命盡頭的皇太極,還是每日處在懷念海蘭珠,沉浸于海蘭珠早逝的悲痛中,江山、皇儲、甚至被其視為“一生之志”地揮師入關、一統中原都不再重要。
皇太極行軍圖
後記作為男人,皇太極聞聽愛妃病重,能立馬從“松錦大戰”如此關鍵的戰場上返回盛京;能長時間的悲痛于愛妃的病逝,并時時追憶、處處追思,是條重情重義的漢子,值得所有男人學習。但作為君主,因為一個女人的病逝就枉顧江山、倦于政事,甚至連身後的皇權歸屬都沒心思做出安排,皇太極愧對後世對其“真命世之主也”的評價。
參考文獻:《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清史稿·後妃列傳》、《清史稿·諸王列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