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斤肉上桌隻剩1斤多店家稱正常
張文(化名)不久前和幾位朋友來到一家鐵鍋炖吃飯。等到菜上了桌,張文感覺到不對。張文表示,我們點了3斤肉,結果菜端上桌之後重量隻有1斤多,從店員到廚師再到老闆都說菜品縮水是正常現象。
縮水多少全由老闆說了算,根本不公平。鍋裡雞脖雞頭雞屁股都有,還有全是白膘的帶皮鵝肉,真正能吃的沒多少。缺斤短兩、菜品縮水、以次充好、摻雜水分……張文就餐時遇到的糟心情況并非個例。
的确,生肉煮熟後,的确會存在縮水的現象,但是,相信做過飯的朋友都知道,一斤生肉出七八兩熟肉才是比較正常的,再怎麼縮水也不會直接縮去一半,店家在這件事上做的屬實是不太地道了。
近年來,商家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的事件可謂是屢屢發生,就在近日,海南三亞通報了,包括龍膽石斑玩掉包、綁蟹紅繩也算錢、1kg砝碼當2kg用等多起旅遊市場涉嫌違法行為。當然,想要杜絕此類情況發生,僅僅靠市場監督,還并不足夠。隻有強大的市場監督案力度與商家自我的誠信約束相結合,共同對商家的經營行為進行約束,城市的市場環境才能更加清明,廣大消費者才能有更好的消費體驗。
類似這種“縮水”的缺斤短兩行為,是餐飲界不夠誠信守法商家的借口。不隻是肉,很多食材煮熟後都會嚴重縮水,餐飲機構作為專業一方,生熟關系應當提前進行說明,或者在菜單上标明,顧客要求對菜品進行查看,稱量時也應配合,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朱曉娟認為,就餐中的消費者權益保障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各方應共同打造和維護安全、合理、公平的就餐質量、環境與秩序。
朱曉娟建議,商家要樹立長線思維,誠實守信,應該依照餐飲行業慣例對就餐食材的計量方式等進行明示告知。對于行業協會而言,應該針對餐飲消費中反映的普遍問題進行針對性行業指引,出台自律管理細則,引導餐飲行業建立并執行合理的行業慣例,要求餐飲企業對事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相關事項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說明,做到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引領作用。
北京瀛和(三亞)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張華認為,監管部門除了關注餐飲經營企業的許可、衛生條件等硬件外,對于餐飲消費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應進行主動監管,采取抽查、約談等方式進行事前事中的防範與規制,對于有關投訴,要及時回應與處置。
在江蘇省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長、江蘇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杜樂其看來,有關部門應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比如某餐廳出現欺詐行為,就要第一時間将此餐廳的信用記錄發布在官方網站或者公衆号。同時監管部門可以加強對投訴的途徑和方法的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能力。
“還應規範餐廳菜單和發票的設計,實現信息對稱。菜單、發票的設計要規範、全面,比如注明菜肴的名稱、分量、價格以及原料的規格;在客人結賬時提供規範的發票,發票上有菜肴名稱、單位、單價以及總價,這樣如果消費者遭遇欺詐,發票就會成為一個有力的證據。隻有充分實現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信息對稱,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消費者被欺詐。”杜樂其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