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不一定是大年三十,也有臘月二十九。大年三十是除夕的俗稱,指臘月的最後一天。如果是大月,大年三十就是除夕,如果是小月,臘月二十九也算除夕。
現代的人們都常用這兩個詞語,因為都知道是同一個意思,代表的日期都一樣。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舊語也稱為“年關”,是歲末的最後一晚,與歲首正月初一相連。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挂燈籠等習俗,流傳,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