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春節到來前夕,人們會先迎接幾個重要的日子,其中,有些地方會比較重視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可以看到人們舉辦一些習俗活動,吃一些傳統美食等。那麼,你知道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嗎?如果是一個節日,那農曆臘月二十三的風俗是什麼?我們一起來了解。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
北方小年。小年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稱“交年節”、“竈神節”、“祭竈節”等。中國南方大多數地區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中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
關于過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東漢,東漢崔定《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關于小年祭竈,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有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以及宋代範成大的《祭竈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等等。小年也是阖家團聚的日子,家庭宴飲,燃放鞭炮,其活動類似過大年,隻是不出門拜賀。
在古時候,小年也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竈等。民間祭竈,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竈。造也,創食物也。”《辭海》對“竈君”一詞,有這樣一段記錄:《莊子·達生》竈有髻。司馬彪注釋:“髻,竈神,着赤衣,狀如美女。”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竈神信仰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習俗:
祭竈
清代以前,多數地方祭竈是定在臘月二十四這天。如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又如範成大的詩《祭竈祀》:“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還有明代于謙的《臘月二十四夜口号》。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竈一直是臘月廿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廿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竈》:"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竈。"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于臘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廿三祭竈。
小年這天,也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竈的日子。小年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竈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竈王像。
掃塵土
小年這一天,還是掃塵的日子。過小年意味着離過春節不遠了,小年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内衛生,俗稱為掃塵。而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為迎接新年做好充分準備。
這一習俗也流傳到了現代。人們把從小年開始到除夕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闾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吃竈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竈糖的習俗。竈糖起初為祭竈、辭竈時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饴糖所制。因竈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竈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制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竈糖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揚州人還在竈糖上插一條蔥綠的喜花,叫做“元寶竈飯花”),或稱“廿四糖”。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此外,還有做成荸芹、葫蘆、小雞、小鴨等各種形狀的竈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