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離“鮑魚自由”還有多遠?恐怕真的不遠了。
最近,老藝術家收到消息,福建的鮑魚跳水大降價,12頭鮑甚至還賣出3元一隻的白菜價。
在福建海産市場,12頭鮑賣3元,大一點的10頭鮑才賣4.5元。
等等,怎麼一向作為“富人标配”的鮑魚也淪落到此等身價?看得想打邊爐的老藝術家默默放下手中的丸子,手不自覺地向鮑魚伸去......
原來,福田莆田今年的鮑魚大豐收,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再加上著名的貿易戰,出口有礙,這麼多的鮑魚,恐怕隻能靠内銷了。
老藝術家從沒懷疑過中國吃貨的力量,可觀察好些天,卻也不見什麼動靜,這與印象中叫嚣着要把“丹麥生蚝吃滅絕”的,可相去甚遠。
怎麼,中國吃貨吃不動了?
恐怕問題還是在于,沒人能從心底裡相信,“鮑魚”這隻舊時堂前燕,能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是,窮人離真正的“鮑魚自由”,真的不遠啊。
一口咬下去
貴的是“神化部分”
可能你會迫不及待反駁,“這怎麼能一樣呢?”
尋常人一聽“鮑魚”兩字,恨不得馬上建起一堵牆劃清界限,恐防今天吃了鮑魚,明天借錢的窮親戚就找上門。
△躺在市場裡的鮑魚。/ 圖蟲
任憑攤販扯破喉嚨,大媽們依舊對市場裡的鮑魚看不上眼,也絲毫沒有将其列入家常菜的打算。
或許在大多數人的心底,那些躺在棕色陳列箱裡,鋪上金色綢緞,标價分分鐘上10萬元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鮑魚。
△被束之高閣的幹鮑。/ 《有何貴食》紀錄片
至于市場裡10元3隻的,不過是普通海鮮加個鮑魚殼而已。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無數經驗豐富的老饕們和營養學家已經證明:
幹鮑和鮮鮑無論從成分到營養價值都一緻,隻是制作工藝的不同,在口感上略有差異,而價格差了一倍的4頭鮑和8頭鮑,吃下去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鮑魚的陷阱就在于,它真的不以身價論英雄。
如果你在餐廳點了一隻上萬的鮑魚,吃的可能隻是“神化部分”。
在千百年前,躺在海邊的鮑魚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作為生物學上再普通不過的貝類,也有一天被人類劃分得等級森嚴,歸入頂級食材一類,自此身價百倍。
不同海域出産的鮑魚,就自分了第一層級。
在全球産地上,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日本、中國都有鮑魚的身影,其中又以日本出産的鮑魚為極品。
同等産地的鮑魚,在不同形态方面又劃分出一條牢固的鄙視鍊:幹鮑>鮮鮑>冷凍鮑魚>鮑魚罐頭。
△名貴鮑魚品種——日本網鮑。/《有何貴食》截圖
看出來了吧,綜合所得,世界上所謂最昂貴的鮑魚,就是日本幹鮑。
本來海鮮吃的,就是夠鮮夠甜,但鮑魚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幹的才金貴,非得經曆九九八十一難——除内髒、剪裙邊、泡鹽水、下水煮制、層層加熱、串起、2-3個月晾曬,才大功告成。
其實在過去,運輸條件不足,才不得已制作幹鮑。
而如今,加上情懷、匠心或号稱“絕不外傳”鮑魚的幹制秘方,反而使幹鮑一度成為堪比“黃金”的收藏品,已經與當初追求美味的初心大相徑庭。
△《溏心風暴》裡的鎮店之寶——雙頭鮑。/截圖
而個頭的大小,又令鮑魚再次層層分級下去。
在鮑魚界,“幾頭”的意思是指一司馬斤(600克)裡含有幾隻鮑魚,比如一司馬斤裡有4隻鮑魚,那就叫4頭鮑,如此類推,數字越小,自然代表越大、越貴。
△鮑魚個頭大小決定身價。/《有何貴食》截圖
除了弄出這些複雜的術語,使幹鮑與普通民衆劃清界線的,還有令人頭大的煮法、吃法,和與之相匹配的禮儀。
尋常一隻幹鮑,要先用水泡兩日,還不是泡着就好,還要不時換清水,喚作“泡發”,又用秘制的湯汁熬煮兩日兩夜,在盤子上晾曬,方是叫“完成”而已。
吃的時候,又非得右手拿刀,左手拿叉,餐巾擺好,才不至于讓人失禮了這隻鮑魚。
而鮮鮑的煮法,則對咱窮人友好得多。
在市場裡讓攤販洗刷處理好,回家煮夠火候,再加點喜歡的配料,一樣能夠食指大動。
在老藝術家看來,其實無論人工養殖還是海底野生,鮮鮑還是幹鮑,4頭還是12頭,真的沒有太大區别,隻是加上了“富人”的标簽,鮑魚自然就被賦予了一套獨特的飲食江湖文化。
誰把鮑魚推向珍馐之巅
那麼,到底又是誰,把鮑魚捧上了天,到了普通人一口難求的地步?
鮑魚“金貴”,好像生來就該如此,若非要寫一部鮑魚簡史,那中國人一定占有很大的篇幅。
第一個吃鮑魚的人早已不可考究,但史料裡記載着愛吃鮑魚的人,個個非富則貴,不是皇帝就是權臣。
《漢書·王莽傳》記載,西漢後期的新朝皇帝王莽饞于鮑魚,尤當“憂懑不食”時,必喝酒吃鮑。
東漢的曹植在悼念其父親時,也曾提到曹操生前喜食鮑魚。
而到了清朝,鮑魚已經發展到皇家宮廷宴的地位。
△清廷“全鮑宴”。/bilibili
在清廷皇室,就有“全鮑宴”的記載。據說當時沿海各地大官朝見時,大都進貢鮑魚為禮物,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七品官吏進貢七頭鮑,以此類推。
由于皇家的廚房不能進活物,所以呈上的貢品,大多是制作好的幹鮑。
鮑魚之所以登上珍馐之巅的寶座,最初并非因為口感,而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繁複難記的幹鮑制作和熬煮流程,非得配有廚子的大戶人家不可,才成了“身份的象征”。
在過去,鮑魚的數量稀少,對生存環境要求大,特别是個頭大的鮑魚,少則需要20-30年才能撈出一隻。而制作成幹鮑後,個頭又會比原來縮水不少。
所以,稀缺的鮑魚自然就逐漸成為了富貴人家的菜肴。與其說吃的是口感,還不如說吃的是地位、權力。
“成功上位”的鮑魚又被附加了許多非比尋常的意義和功效:比如中國人在新年吃鮑魚就寓意着“大富大貴”,中醫又認為鮑魚對人體有“滋陰”的作用。
△鮑魚在中國有着很好的意頭。/ 圖蟲
近代以來,香港人楊貫一對鮑魚文化的推崇又到了極緻的地步。
用跨越了兩個年代的時間,楊貫一在80年代成功鑽研出令世人驚歎的鮑魚烹調方式:用傳統的瓦煲和木炭,用老雞、排骨吊味,再用慢火熬煮,使其他材料不會蓋過鮑魚的鮮味......
△“鮑魚大王”楊貫一。/ Youtube截圖
終于,在香港著名食評家唯靈、梁玳甯、韓中旋的推薦下,楊貫一到新加坡比賽,一戰成名。繼而又憑“鮑魚”獲得國際禦廚協會的C.C.C金章,世上僅此三人。
就這樣,90年代末,湧向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又把鮑魚這道菜帶進唐人街,作為中華料理頂級美食的代表。
至此,鮑魚已成為上流華人飲食文化的一種符号。
鮑魚
誰說窮人不可以一日三頓
其實,鮑魚演化至今,已經不是什麼稀有食材。
自從70年代中國成功研制出鮑魚的養殖技術後,我們就成了鮑魚的養殖大國,占比達到了世界的90%。
很多外國人吃的鮑魚,其實都來自中國。
為保住“鮑魚”的尊貴地位,商家富人們自然要用“幹鮑”來大做文章了。所以,除了被束之高閣的幹鮑,鮑魚真的沒有那麼神乎其技:
好的,一頓佛跳牆;不好的,一頓鮑魚雞煲,也真的不貴。
既然降價了,就别有什麼心裡負擔了,盤它!
而且對比于幹鮑,鮮鮑的處理也更為簡單方便,那種從海裡帶上來的鮮甜彈牙滋味,也是幹鮑比拟不了的。
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對待鮑魚也有不同的吃法:
日本對待鮮鮑,也有一以貫之殘酷的活燒生鮑,把鮮活的鮑魚洗刷幹淨,除去内髒等,就把其放在炭火上燒制,還可以看到蜷起的肌肉。
雖說殘忍,但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鮑魚的“鮮”。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鮑魚刺身、鮑魚壽司,可謂極大融合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
△鮑魚刺身。/《築地美食》截圖
在澳洲和新西蘭,也有勇士提出“生吃”,以保留鮑魚的鮮美。
直接把海裡撈上來的活鮑魚處理幹淨,然後切片,再放回鮑魚殼中,再加入少許鹽和幾滴檸檬,沒有一點腥味,爽脆又帶嚼勁。
慫一點的,就把鮑魚BBQ,依舊是刷幹淨,除内髒,直接上爐燒,如果嫌麻煩,可以買已經處理好的鮮鮑或冰凍鮑魚。
在鮑魚文化被發揮出極緻的中國,自然有與之身份相匹配的做法。
首先要被點名的,肯定是福建名菜佛跳牆。
傳統意義上的佛跳牆,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集合數十種諸如鮑參翅肚魚膠花膠等名貴食材,光是鮑魚的泡發,就花去了三天,焖煮還要十幾小時。
當然,如今我們也可以做簡化版的佛跳牆。
用老母雞吊起一道高湯,把市場買來的鮑魚用鹽、澱粉刷一下,清洗幹淨黑色裙邊,剪去鮑魚嘴,在背面劃上小十字花刀,再把其他各種食材分别燙熟......
等高湯好了以後,再把鮑魚和其他食材一并放進去焖煮,層層鋪在瓦罐子裡,再用高湯燒制濃郁湯汁,淋上,大功告成。
要是嫌太費力,鮑魚雞煲就十分下飯和家常。
依舊把鮑魚作上述同樣的處理備用,熱油下鍋,放配料,把雞倒入翻炒至金黃,加蚝油、柱候醬和大蔥,再放入備好的鮑魚焖煮,還有蒜瓣和洋蔥,十幾分鐘後,揭蓋立馬鮮香四溢......
一口,就吃回人間值得。
要是再懶一點的,完全可以讓攤販先把鮑魚處理幹淨,回家再稍微刷一下,加上滿滿的蒜蓉粉絲,蒸十幾分鐘,一口一隻,我真的可以!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鮑。
盡管鮑魚的名貴品種在日本,在新西蘭,但咱也沒必要追求太極緻的。在國産鮑魚上動一動手,鮮甜美味和面子都可以有。
過了這麼多年,窮人在鮑魚上也該有出頭的一天了。
不說了,老藝術家趕着去市場買鮑魚。
【今日話題歡迎留言讨論】
鮑魚降價,你會買來吃嗎?
【今日作者】
黃藥絲
原文首發于《新周刊》旗下公衆号“九行”
編輯 | 二叔公
排版 | Glori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