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名聲遠揚,曹操又喜招募有真謀略的人才被自己所用。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用司馬懿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曹操為什麼不用司馬懿。
曹操認為司馬懿是一頭狼,養大了會咬人。曹操連做夢都夢見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不信任是曹操不用司馬懿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司馬懿這個人不甘于臣下,事實證明曹操的看法完全正确,隻是沒有殺司馬懿成了曹操的敗筆。
曹對他的不信任還得從頭說起,曹聽聞司馬懿的名聲,想召其進府做事。誰料司馬懿裝病不去,曹操開始懷疑他在裝病。雖然司馬懿裝得極真,但是曹操從未真正信過。曹操覺得這個人不真也不會忠心。
司馬懿始終是曹操的心結,以曹操的性格,得不到的人才即使毀了也不想為别人所用。曹操貴為丞相時再次召司馬仲達進府做事,并随附如果仲達不從命就殺了他,司馬懿隻得領命。曹操雖然不信任他,但是也不希望他輔佐别人與自己作對。而司馬懿抱的什麼想法,大概隻有他自己才清楚。以他的智謀,要逃出曹操的魔爪完全辦得到,卻為何甘心隐忍半生都沒有出頭之日呢?
有的人曹不用仲達是想把他留給下一代繼承人用,這個解釋怕隻對了一半。倘若曹操發現司馬懿有半點不忠或者表露出絲毫的越位輕垮之舉,司馬懿難逃一死。我們隻能說司馬懿裝的太好了,曹操沒有下手的借口,但是曹是絕對不會用司馬懿的。
孔明智退司馬懿經過
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對戰曆來備受矚目,諸葛亮是公認的智多星,足智多謀,決斷果敢。而司馬懿也不差,屢次立下赫赫戰功。所以,他們之間的對戰便是智慧和決斷的對決。而曆史上有名的“空城計”便是發生在兩人之間的一次經典的對決。有文言文《孔明智退司馬懿》記載了這場精彩的對決。
空城計圖片
孔明和司馬懿對戰是兵力不如司馬懿,所以這場戰役也是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案例。足以顯示出孔明的足智多謀和對人心的揣測之準确。對戰之時,孔明一方兵力隻剩二千左右,而司馬懿的兵力卻有十五萬。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使得其他人都開始慌亂,唯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地安排應對作戰。他讓軍士扮作百姓打掃街道,讓剩餘的人躲起來不可擅自亂動和高聲喧嘩,并且打開四面的城門迎接司馬懿到來。同時他又讓兩個小童帶着一張琴上到城樓之上,焚香操琴。
當司馬懿帶兵到達城樓之下時,就看到孔明在城樓上閑坐彈琴,左右各有一個小童。而城門卻大開,城裡沒有任何士兵的影子,看到的隻有在悠閑地打掃街道的百姓。司馬懿于是心生懷疑,下令退兵。當其子司馬昭問到原因時,司馬懿回答說是因為不符合孔明平時謹慎的性格,如此冒險,城中必定有詐,所以才下令退兵。也因此使得孔明能夠獲得戰争的勝利。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兵家一直信奉的道理。但是兵行詭道,誰也說不準自己面對的敵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時候也正是因為自己太相信自己對于敵人的了解和判斷,才會使戰争失敗。也正是由于這樣才使得孔明能夠智退司馬懿。
司馬懿的父親是何許人
司馬懿父親名叫司馬防,生有八個兒子,司馬懿為次子。司馬懿給孩子起名,因為名字中都有達,所以就是曆史著名的“司馬八達”。而司馬懿就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個。
司馬防畫像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在曆史上并不是很有名。在世期間沒有擔任過特别重要的官職,也沒有建立過大的功績。曾經擔任過洛陽令、京兆尹,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養志闾巷,阖門自守。作為父親,其名氣遠遠不如兒子司馬懿。因此,在曆史上對于司馬防的資料記載很少。
司馬防的性格比較耿直,即使是在比較休閑娛樂的場所也常常是保持和平常一樣的端莊,嚴肅的姿态。因為性格的原因對待兒子們也很嚴格,必須是按他的命令行事,他讓說話才能說話,他讓坐才能坐。體現了其家教禮法之嚴苛。
司馬防雖然沒有擔任過特别重要的官職,但是他卻與曹操關系很好,甚至是曹操的伯樂。也正是由于這層關系才使得後來曹操數次讓司馬懿任職,才有了司馬懿後來的故事。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司馬懿父親司馬防為他打下的良好的基礎,留下了契機。
司馬懿父親的名字在曆史上并不确定。因為根據考證,1952年出土的《司馬芳殘碑》中記載的司馬芳,與史書中記載的司馬防應是同一人。所以司馬懿父親的名字到底是寫作司馬芳還是司馬防是有歧義的,在曆史上并不确定。不管怎樣,司馬懿的成功除了自身的的聰明之外與其父親的影響和教育還是分不開的,所以雖然司馬懿的父親并不出名,但是仍然可以為研究司馬懿提供一定的依據。
為什麼諸葛亮怕司馬懿
人們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看法各不相同,也有的人說諸葛亮怕司馬懿。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諸葛亮為什麼怕司馬懿。
圖為諸葛亮畫像
與其說諸葛亮怕司馬懿,倒不如說他們兩人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隻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
如果真要說怕的話,那就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将無人能擋司馬懿。若是司馬懿揮軍而上的話,蜀國必敗無疑。這是由于蜀國的實力較弱,諸葛亮若不為蜀國殚精竭慮,蜀國很快就會被吞并。
性格純厚端正之人肯定怕性格詭異之人。司馬懿能隐忍這麼多年,極少人能做到。一般這樣的人不是内心平淡如水,就是野心極大,而司馬懿就是後者。諸葛亮和司馬懿雖性格不同,但是他們對彼此的作戰思路和風格頗為了解。你說諸葛亮能不怕這樣的人嗎?隻要有司馬懿在,他諸葛亮就休想戰勝曹魏。在他們兩人的最後對決中可以看出孔明耗盡心力,孔明甚至用下三濫的手段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可見,諸葛亮拿司馬懿無可奈何。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名言
在人類社會的初期就有這般智慧,能說出這樣的至理名言,不得不說驚歎古人的智慧。司馬懿名言很多,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司馬懿名言。
當我們對司馬懿有多種評價的時候,可謂是褒貶不一。當我看到司馬懿名言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他是一個智者。他的長壽跟他的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态有關,也跟他的智慧有關。從他的名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睿智和成竹在胸,他真的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
他的至理名言很多,以下是部分從古文解釋成白話文:1、大丈夫待人處事的方法應當注重随機應變,固執的、極端的處事态度怎麼能行呢?疆場打仗的用兵的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僅做人要随機應變,用兵的戰術也應當随機應變;2、權利蓋過才能必然會給自己帶來屈辱,威武蓋過德行一定會帶來禍端;3、部将用兵的道理,如果不跟對方打,那就采取防守的方式;如果不防守的話,那就直接撤兵;如果不撤兵的話那就選擇逃跑;如果這個時候還不逃的話就隻有等死。
從司馬懿的這幾句名言中可以體會出他是一個很德行的人,且做人做事講究随機應變。
司馬懿的名言之所以千古流傳的原因是就算過了幾千年,這些智慧的結晶仍舊适用于我們這個時代。
從司馬懿的名言中可以看出,他的子孫奪得曹魏天下隻是局勢發展的結果而已,在他還沒有死的時候完全有能力直接取而代之,但是他還是顧慮忠節的。
張角發動了黃巾起義後就死了,起義的時候是184年。張角用他的太平教鑽了封建社會弊端的空子,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教徒遍布全國各地,人數多達幾十萬人,是曆史上罕有的民間自發規模如此之大的教派。由張角帶頭發動的起義實則是為了推翻當時的東漢,起義的發生給一批有志向的人創造了機會。曹操、劉備等人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地擴展自己的兵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