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10:06 |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在流量資費下調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卻成為網絡熱詞。“原本1個G夠用一個月,如今卻挺不過15天。”許多用戶開始對手機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質疑。
記者對部分用戶手機流量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用戶流量過度消耗、運營商流量計費方式不夠完善等現象确實存在,已成為通信資費降低的一大掣肘。
手機流量“越跑越快”
随着5G網絡時代臨近,現有網絡的提速降費成為各方關切。在多方敦促下,各家運營商開始在現有套餐基礎上推出流量疊加包、閑時流量包等策略來“迎合”相關降費指标。但在各項優惠措施推行之後,卻有不少用戶反映手機流量“越跑越快”,實際資費支出不降反升。
在網上的“吐槽貼”中,一位名為“麥卡倫”的網友表示,他的手機有時候一秒鐘就用掉了二三百兆流量。向運營商投訴後,客服人員返還了部分流量,但稱責任應歸咎于用戶的手機。
《經濟參考報》記者聯系到另一位杭州網友“益田”,他說自己平時的流量基本在一個月2GB上下,前兩個月特意換了個3GB的套餐,沒想到當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于是又臨時加了兩個1GB流量包,幾天後又接到短信,說流量用完了。
所謂手機流量,簡言之即手機與服務器之間交換的數據大小。在質疑運營商“偷跑流量”一方看來,作為移動數據業務價值鍊的主導方,運營商通過技術手段偷跑用戶流量,在技術上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在利益驅動下不難推測出“偷流量”的結論。
流量究竟是如何計算的?據通信專家介紹,用戶使用的流量分為上行數據和下載數據,當用戶需要訪問某網站時,先要發送請求信号,從而産生一定的上行數據流,該網站将相關的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産生下載數據,兩部分相加則是用戶所消耗的總流量。
目前,在流量使用提醒方面,運營商一方面采取流量費500元或1000元封頂的措施,降低用戶因流量使用異常的損失。同時會有短信即時提醒,告知用戶流量消耗情況。
運營商“偷”流量說法并不成立
在獨立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看來,運營商修改用戶流量數據或許得不償失,假設運營商要“黑”用戶的流量,其改造系統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帶來的收入要更多。
不少用戶表示,運營商無法提供手機流量的精準詳單,如同電話詳單一樣,能夠清楚看到每KB流量的具體去處。
據某運營商技術人員表示,運營商流量的統計是通過IP和URL來統計,而不是計算哪個應用程序進行了上網操作。如果向用戶展示這些訪問的IP和URL,其數據量極其龐大,對于查看是哪個應用或操作導緻流量異常的意義不大。
一些用戶提出,手機上安裝的安全軟件統計的流量與運營商的統計為何有差異?專家表示,手機安全軟件是根據檢測手機網卡産生的數據流來統計用戶消耗的流量,而運營商是根據基站等運營商自己的系統進行統計。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屬于正常,如果差異過大,則有可能是某一方出了問題。
為此,《經濟參考報》記者聯系了浙江省質監局和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雙方在研究院通信參數實驗室進行了通信流量檢測試驗,以驗證運營商對流量測算的準确性。結果顯示,在三台多制式無線通信上網流量監測器中随機插入三大運營商SIM卡,下載同一文件,重複測試數為10次,流量檢測數據偏差值均為0.1%至0.15%。
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孫傑表示,監測器沒有安裝任何其他軟件,是一個100%“純淨”的系統。從檢測結果對比來看,與運營商提供的流量統計幾乎沒有區别,因此運營商調整計算方式“偷流量”的說法并不成立。
杭州某運營商市場部負責人黃女士介紹說,運營商對于流量計費有嚴格規範,每個運營商都有獨立的後台計費系統,将用戶的流量使用行為生成“詳單”,并根據用戶套餐内容進行計費,整個過程接受工信部的監督監管。
減少降費“獲得感”
業内專家分析認為,雖然運營商“偷跑流量”這一說法主要是由于用戶的認知錯覺而産生的,但在網速和網絡覆蓋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用戶流量越用越多已是一個必然趨勢。
易觀分析師趙子明表示,在用戶層面,由于流量使用習慣逐漸形成,用戶頻繁打開數據服務,導緻流量消耗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手機應用為及時提醒用戶更新和推送各類消息,往往會選擇自動連接網絡并進行更新,此時流量也會悄無聲息地“被消耗”。
在360網絡安全專家裴智勇看來,除個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實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機“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
裴智勇舉例,其團隊曾發現過一種植入手機正常應用裡的木馬病毒,隻要用戶安裝了帶有該病毒的手機應用,即使是滑動解鎖屏幕這個小小的動作,都會消耗一定流量。“一次解鎖消耗0.76MB流量,一個手機用戶如果每天解鎖150次,就意味着一天額外消耗100MB流量。”
如果出現流量異常增加,很可能是手機中的某個應用程序造成的。比如程序帶有病毒,或者有個别應用程序功能設置和開發方面存在問題,某個版本研發的時候存在bug,正好用戶點擊它,就産生了大量的流量。
“流量偷跑”問題也與手機系統有關。據360手機安全專家介紹,安卓系統對應用權限是開放的,它允許多個程序同時運行,即使用戶在退出某個程序後,該程序還可能在後台繼續運行并消耗流量。
據統計,2017年全國消費者手機流量使用達到235億GB,比2016年增長166%。同時,用戶每月平均使用流量也從2016年的778MB增至1775MB,增幅達128%。在趙子明看來,當用戶使用流量的增速超過了資費的降速時,用戶的通信支出便會不降反升。
現在,手機、電腦已經成為很多人暢遊互聯網的“标配”。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一半多的中國人成了網民。因此,網絡覆蓋、上網速度、流量資費是關乎民生改善的大事。”中國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說。
“事實上,目前的提速降費并非降低消費者的通信費用總支出,而是降低手機、寬帶的單位流量資費價格。”獨立電信分析師馮遠江表示,在降費過程中,運營商并未降低流量售價,而是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多種經營策略,例如附贈本地流量和閑時流量等,用戶的月消費總支出沒有減少,但流量的使用總量增加了,變相實現了“降費”。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馬源認為,在對降費的理解上,用戶和企業存在差别。用戶理解的降費是直接降低通信支出,而企業理解的降費是降低相關業務單價,實現“薄利多銷”。因此,移動通信的提速降費在一些方面無法獲得用戶普遍認同。
對此,杭州某運營商市場部負責人黃女士表示,提速降費工作受業務調整、網絡升級、系統改造、渠道落地等衆多因素影響,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每一個用戶最終享受到相關優惠和感知提升也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原标題《原本1G用一月 如今撐不過15天 流量為何"越跑越快"?》。編輯黃瑩)
【浙江新聞 】
業内:降低流量資費 為5G時代鋪平價格空間
針對用戶反映的手機流量“越跑越快”,實際資費支出不降反升,業内專家建議,增加流量消費透明度,形成優化的流量計費方式,解決當下用戶流量使用“痛點”。當流量資費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下調,才能為5G時代的到來鋪平價格空間。
中國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表示,在流量使用上,用戶處在明顯的技術和信息弱勢,用戶既無法直觀感受流量的産生和“流向”,也無法避免因網速提升帶來的流量使用大幅增加,而用戶的這一“痛點”又直接關系到提速降費的成效如何。
項立剛認為,監管部門和運營商都需要通過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将信息領域的監管和監督公開化,使老百姓的信息消費更加透明。必要時相關部門可成立專門團隊,研究流量走向及流量變化,追查流量增加原因,讓流量消費更透明、順暢。
對于質疑流量“被偷跑”的用戶,浙江凱旺律師事務所律師蔡湘南表示,消保法有明确的“明白消費”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他建議,運營商未來應探索更優化的流量計費方式,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和透明地知曉自己流量的實際使用情況。
其次,為了避免消費者因流量異常使用導緻的損失,運營商的業務需要進一步升級和改進。蔡湘南建議,運營商可以通過設置“安全閥門”,為用戶辦理流量包用完後,提供自動斷網業務。該業務可以在用戶申請SIM卡的時候辦理,也可通過手機短信發送固定指令,讓用戶自己進行設置和取消。
同時,相關專家表示,5G時代即将來臨,可預期屆時用戶移動流量的使用将成倍增長,如果運營商不及時對流量計費方式進行相應調整,用戶恐難以承擔巨額的流量資費。
“網絡連接,萬物互聯。”諾基亞貝爾總裁王建亞表示,我們現在打造的4G網絡、5G網絡,再也不隻是人和人的互聯,而是物與物的連接,物的連接将達到1000億次規模,将随之産生對流量的巨大需求。
未來“不限流量”将成主流。在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張朝陽看來,各家運營商要在立足自身發展基礎上讓利于民,就要把業務選擇權逐步轉移到消費者手中。如同一歸屬地内,運營商應保證用戶在不改變号碼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選擇所有資費套餐。
張朝陽還表示,運營商可合理設置資費套餐,避免出現之前“夜間流量”“出境流量”等被用戶诟病的降費“假摔”槽點,逐步實現“實實在在降低了用戶通信費用總支出”的降費目标;并且要提高精準營銷能力,提高流量套餐的匹配程度,同時提高投訴處理能力,與用戶及時進行溝通,消除誤解,避免投訴事件擴大化。
在政府層面,張朝陽建議,應推動将網絡基礎設施納入城市規劃,加大對教育、養老、醫療等公益機構和特殊群體、低收入人群網絡流量費用的傾斜支持力度。政府相關部門還可定期組織排查,對惡意“偷跑”流量的“流氓軟件”進行嚴厲查處和打擊。
“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移動電話用戶數增長已觸頂、流量價格不斷走低、寬帶普及即将完成、網絡制式和相關技術不斷成熟的背景下,在5G網絡支撐下的物聯網連接很可能成為運營商下一個重要增長點。”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專家王君蘭說。
王君蘭認為,現階段物聯網消費呈現終端消費側觀望而供給側激進的情景。運營商必須努力開發和運營配套應用,耐心培育市場格局,搭建平台,建設網絡,管理應用,避免管道化。運營商之間可以統籌規劃資源,創新合作模式,開展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方案共享和運營模式協作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