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是不同的,如南方有花市,北方有冰雕,各有各的特色。那麼,2023年春節冷還是熱?曆史名人的春節故事有哪些?
2023年春節冷還是熱
2023年春節冷,就目前的情況來看,2023年的春節會比2022年的春節更冷,畢竟夏天越熱,冬天越冷,這是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有最高和最低的相對比例而且就往年情況來看,春節前後會出現倒春寒,影響華北及平原地區降溫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4月中上旬,如果有強冷空氣南下,可能會出現倒春寒。
2023年正月初一在1月22日,此時正處于四九時間段,因此今年過年期間會相對比較冷。春節最早出現在公曆的1月21日,最晚會出現在公曆的2月20日,過年的時間越早,一般來說過年期間就會越冷。
曆史名人的春節故事
鄭闆橋賞春聯知疾苦
鄭闆橋,清代著名文人,揚州八怪之一。一年,大年除夕夜上街巡視,發現一戶人家的門上貼着一幅對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鄭闆橋看後馬上轉身往回走。其他人都愣在原地,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隻見鄭闆橋扛着米面,拎着衣服回來,敲響這戶人家的大門,把東西一放轉身就走。别人問他怎麼回事,鄭闆橋卻笑而不答。原來此對聯隐含“缺一(衣)少十(食)”的意思。
朱元璋親題對聯
朱元璋親題對聯。朱元璋當了皇帝,定都金陵。為了體現盛世喜慶,要求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到了晚上,朱元璋微服私訪,沿街欣賞各家的對聯,十分高興。後來,走到一戶人家,發現沒貼對聯,很生氣,就問:怎麼回事?戶主說:“俺就是個劁豬殺豬的,沒文化,不會寫呀。”朱元璋一聽,當場讓人取來筆墨紙硯,大筆一揮,寫下一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一時傳為佳話。
沈從文的“春運問題”
沈從文那個時代的“春運問題”可比現在嚴峻多了,不光是搶不到票的問題,民國時期的交通不是很發達,回家過年花費的時間很漫長,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種類繁多”,古今并用。當時是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是距春節還有十幾天的時候從北京出發的,他相繼坐火車、汽車、乘輪船、坐轎子,花了近半個月才到湘西老家,費盡周折,可見那個年代能快速順利地回家過年真的是種奢望。
老舍過年最愛春聯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素愛中國的對聯藝術,尤其喜愛春聯,在過年的時候,老舍曾經多次寫春聯,來寄托自己的情懷。
新中國成立後,老舍就曾多次題寫春聯,寄托過年時的快樂之情。老舍寫過這樣的春聯:“吟詩辭舊歲;舉杯賀新年。”“詩吟新事物;筆掃舊風流。”“酒熱詩歌壯;梅紅天地新。”老舍寫的這些春聯讀起來明快喜慶,朗朗上口,而且輕松中飽含着對生活的深深熱愛,不僅頗有情趣,而且頗有内蘊。另外,老舍在過年時還寫過這樣一些簡短的春聯:“歡慶新春,百花齊放;大辦農業,五谷豐登。”“勤儉持家,有備無患;熱誠愛國,發憤圖強。”“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這些春聯看似信手寫來,樸實無華,但卻都樸實生動,堪稱春聯中的佳作。
楊振甯春節喜愛下廚
曾奪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楊振甯,22歲便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後來便一直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雖然楊先生常年旅居海外,但難以忘記家鄉菜的味道,直到今天楊先生依然保持着吃家鄉菜、聽家鄉戲的生活習慣。楊振甯祖籍是安徽合肥,所以安徽菜自然是他的至愛。每逢過年過節,楊先生總會親自下廚為家人做上一桌子美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