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琥珀,可能許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這樣一個形象:一個包裹着奇異蟲子的黃黃的 “東西” 。形成對琥珀的這種形象認識,最早可能源于我們在小學語文教材上接觸到的一篇課文《琥珀》。它是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柏吉爾根據《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一篇面對兒童的琥珀知識科普性文章。
印象中,琥珀是這樣形成的
在小學語文教材《琥珀》這篇課文裡,關于琥珀的形成的故事是這樣的
熱辣辣的太陽炙烤着整個大地,許多老松樹滲出厚厚的松脂,在陽光下散發着奪目的光彩。一隻小蒼蠅停在一棵高大的松樹上,然而它并沒有察覺到,一隻蜘蛛正向它慢慢逼近,準備把它當成美味,飽餐一頓。正當蜘蛛快要撲向蒼蠅的那一刻,松樹上忽然落下一大滴松脂将蒼蠅和蜘蛛同時包裹住,兩隻小蟲在那黃色粘稠的液體裡掙紮了一會,後來,逐漸喪失了所有力氣不動了。而後松脂繼續不斷滴落下來,最後積成了一個松脂球,把兩隻小蟲層層包裹在了裡頭。過了幾千年,那些松脂球變成了化石。澎湃的波濤将海裡的泥沙卷到了岸邊,同時也将那帶有兩隻蟲子的松脂化石(琥珀)帶到了岸邊。最終一個漁夫帶着小孩在海邊發現了這個經過千萬年洗禮而形成的琥珀,他們發現琥珀裡面的蜘蛛和小蒼蠅竟然還栩栩如生。
原文當中有偏頗之處,也引發了不少人的質疑,比如對琥珀形成的時間描述 “約莫算來,總有一萬年了”,實際上,琥珀的形成年代遠不止一萬年這麼久……
滿足這些條件,才能形成琥珀
首先,在清楚琥珀是怎樣形成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 “琥珀” 這個概念。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紀至新生代第三紀的松柏科或豆科植物的樹脂,經過千萬年的地質變化而最終形成的一種有機化石。
地質學研究表明,在幾千萬年至 1 億年以前,古老的原始森林中一片生機盎然,微風輕拂,陽光炙熱,松柏科和豆科植物的樹幹斷裂損傷處不斷分泌出金黃色的樹脂,樹脂慢慢彙集、滴落。
地質變化 - 深埋地下
随着地殼的運動,原始森林逐漸變成海洋或者湖泊沒入水下,樹脂随着樹木一起被泥土等沉積物埋入地下深處。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變化,不斷受到來自地層熱力和壓力的作用,樹木變成了煤炭,泥沙化為了岩石,而深埋在其中的樹則石化形成了琥珀。
适宜的環境
除此之外,琥珀的形成還需要有适宜的環境。比如:埋藏琥珀的環境要長期穩定,如果經常爆發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就算已經成型的琥珀也難逃被毀壞的命運;溫度和濕度方面也有要求,樹脂樹膠等在被埋藏到地下後,溫度過高會融化,太幹燥會開裂,裸露在地表的樹脂基本會被風化的無影無蹤。
喜歡緬甸寶石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每日分享緬甸寶石有關的奧秘與起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