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燈具,名字和形狀都獨具特色,在曆史的長河裡,我們認識到一種燈具,那就是十二支燈,因為有十二條支架,因此叫做十二支燈,還有五枝燈、六枝燈等燈名。
十二支燈出自什麼朝代的
十二支燈出自兩漢時代。
十二支鐵燈1953年河南省洛陽市燒溝出土。燈柱有規律地分層伸出枝條,枝頭托燈盤,盤中往往立燈芯。
燈柱有規律地分層伸出枝條,枝頭托燈盤,盤中往往立燈芯。頂端或置燈盤,或加朱雀等裝飾。人們常以燈盤數目為計,可稱之為五枝燈、六枝燈、九枝燈、十二枝燈、十三枝燈、十五枝燈等。燈一般高1米左右。這盞十二支鐵燈制作精美、裝飾華麗,應是豪富家的用物。
十二支燈是哪個朝代的
兩漢十二支鐵燈是形似花樹的一種漢燈。此燈于1953年在河南省洛陽市燒溝出土,是漢燈的一種,形似花樹。燈柱有規律地分層伸出枝條,枝頭托燈盤,盤中往往立燈芯。頂端或置燈盤,或加朱雀等裝飾。
漢代燈具的造型
漢代的燈具制造工藝有了新發展,對戰國和秦的燈具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由于兩漢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喪葬觀念,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燈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見之物。從漢畫像及衆多出土文物可知,這一時期的燈具不僅數量顯著增多,而且無論材質還是種類都有新的發展,這說明燈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及了。兩漢時期的燈具,從形式來看,除了承襲戰國和秦的座燈之外,還出現了懸挂方便的吊燈;從質地來看,除了陶燈、青銅燈之外,還出現了鐵燈、玉燈和石燈。
古代對燈光的雅稱
古代對燈光的雅稱有燭、照子、鳳燈、镫、豆、晴虹、恒輝等。
燭,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着取亮的東西,古代也稱為“火炬”。
鳳燈,是對油燈的美稱;
镫,同“燈”,指油燈;
豆,古籍中有記載:“燈源于豆,瓦豆謂之登。”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陶豆;
恒輝,是對長明燈的别稱。
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做匡衡的少年,他特别希望可以像學堂裡的孩子一樣跟着老師一起讀書,但是他家裡很窮,沒有錢可以供它讀書,所以他經常躲在學堂外面安靜的聽着外面的讀書聲。一位親戚看到匡衡這麼熱愛讀書,于是深受感動,便教他讀書,日積月累,匡衡終于可以自己讀書了。但是因為家裡沒錢,到了晚上點不起油燈,于是匡衡便把鄰居家和自家牆壁破損的那一處鑿了一個小洞,這樣弱弱的光線就從牆壁中透過來了,于是匡衡憑借着鑿壁偷光的毅力,博覽群書,下筆成章,最終成為了西漢學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