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後鈕钴祿氏是“大清最有福之人”,這個“福”指的是她被晉封為皇太後以後,正值乾隆盛世,國力充盈,享受到了無人能及的榮華富貴,以天下養一人,加上她又是有清一代享年最高的皇太後,一直活到了86歲。
曆史上,乾隆皇帝也是至孝之人,從乾隆六年開始,乾隆每次到避暑山莊、木蘭圍場以及東巡、南巡往往都會冠“奉母”的名義,将她帶在身邊。直到皇太後去世,他們一起出巡的次數達到了31次,其中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都有皇太後(後兩次皇太後去世)。
尤其對于皇太後的生日,乾隆帝更是極盡鋪張之能事。五十大壽時,乾隆在太後從圓明園返回宮中的路上,安排了許多六十歲以上老人,在路邊跪拜瞻仰,僅僅是賞賜一項,乾隆帝就花掉了10餘萬兩白銀和數萬匹綢緞。此後,每逢聖壽,乾隆都不惜國力,讓老太太高興。
從上面介紹的情況來看,崇慶皇太後的确是有福之人,母子倆可謂“母慈子孝”。但這一切僅僅是表象,從根本上來講,作為皇太後,她能享受到的隻能是物質上的優待,她與政治的關系幾乎是絕緣的,沒有任何權利。
大清有祖制“後宮不得幹政”,盡管皇太後也在後宮之列,可是作為皇帝的生母,在一些重大的國事或家事上同樣也有發言權。比如孝莊太後在順治親政以後同樣對國家大事有諸多參與,而從來沒人說她是後宮幹政。後宮幹政更具體的講應該還是針對皇後以及其他妃嫔。
乾隆皇帝嗜權如命,他即位的第三天就發布了一道上谕,其大意是說:凡宮中太監、宮女以及後妃,不許在太後面前亂說,以免幹擾她老人家的清修。這道上谕體現了乾隆讓太後享福的孝心,但實際上也讓太後與政治斷絕關系,杜絕了她幹預朝政的任何可能。
應該來講,乾隆帝對太後幹政的防範一直是很嚴密的。有一次,太後在與乾隆閑聊時,無意中提到順天府東面有座廟非常靈驗,但是年久失修,希望皇帝派人去修繕一下。這件事其實算不得什麼大事,乾隆也馬上同意了。可是事後他馬上處置了在太後面前多事的太監,将其杖責至死。太後得知後,知道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此後對朝政從不涉及。
然而,太後和乾隆的“矛盾”還是有的,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乾隆的弟弟弘晝。
按制度,後妃生育皇子後要交給保姆或其他後妃撫養,其目的是為了範圍母子關系過于親密。太後撫養的皇子就是和親王弘晝,而且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比較久,母子情深,太後也就十分向着弘晝。
弘晝其人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仗着有太後撐腰有時會幹出一些出格的事,就是在皇帝哥哥面前有時也難免放肆。乾隆帝對這位弟弟也比較寬容,把雍王府裡舊日收藏的寶貝全部賜給他,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賞賜也很大方。因此,弘晝是當時親王中日子過得最滋潤的。
但弘晝總是無故生出事端,最離譜的一次就是将戶部剛鑄好的一批新錢半路截住,并将其運往自己的王府。搶劫國庫,這在當時可不是小罪,搞不好要人頭落地。可就是這樣的事弘晝也能幹得出來,由此可見他有多任性。
乾隆知道此事後,雷霆大怒,決定要好好收拾一下這個不成器的弟弟。可礙于太後的面子,乾隆又不得不從輕發落,讓他到西陵給父皇守陵。誰知,乾隆第二天給太後請安時發現太後正在收拾行裝,闆着臉不說一句話。乾隆偷偷問了服侍身邊的宮女,才得知她要和弘晝一起去守陵。
乾隆這下知道大事不妙,太後果真去守陵,這傳出去還不被人笑話。不得已,乾隆帝隻能将弘晝召回京城,搶劫國庫一事一筆勾銷。可是太後還是不太高興地告訴乾隆:“你知道弘晝為什麼截住了戶部的錢嗎?因為他窮啊,都是自家兄弟搶點怎麼了,你應該賞點錢給他才是”沒辦法,乾隆隻能下旨另賜弘晝白銀十萬兩,本來是要治他的罪的,結果還得了賞,這辦得叫什麼事。
太後護犢子這情有可原,況且又是家事,乾隆多少還是給了太後面子。可太後也知道,兒子對她的戒備頗深,因此終她一生也沒有參與過任何政治事務,乾隆也樂得一個孝子的名聲。其實,在封建社會衡量有沒有“福氣”的标準并不是物質,而是權力,像孝莊那樣的政治家,才算得上真正的“大清第一有福之太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