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四個層次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四個層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4:30:13

原創

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十五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四個層次(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1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缺一不可;為人處世,去僞存真,尊道貴德;職場拼搏,為而不争,金科玉律。這幾句話是我對《道德經》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理解和領悟。

老子是針對上善之人提出了這七條标準。上講談到上善之人貴在具有水的柔韌性,願意居處低窪處,滋潤萬物而不争的特性。“上善若水”是第八章的總綱領,“上善若水”如果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上善”而非形式上、口号式的“上善”,需要從幾個方面入手修煉身心。因此,老子提出了做“上善若水”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七句話。

這七句話的大意可以這麼理解,(上善之人應該做到)選擇住處的最佳方式以适合自己為宜;修煉身心使其胸懷像江河一樣寬廣;待人應仁字當先,信守承諾;精通為政之道;盡其所能發揮長處,做事善于把握時機。這是老子對上善之人的要求。

兩千年來,有很多學者注釋《道德經》,不同的注釋者因其不同的生活閱曆和人生感悟對這七句話有不同的解讀。有學者認為“居善地”是像水那樣選擇低窪處,也有學者認為“心善淵”是使心胸保持沉靜,學習《道德經》可以說千人千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味,一部言簡意駭的《道德經》兩千多年來讓學者、粉絲、接觸者愛不釋手,玩味于字裡行間,彰顯《道德經》内在的魅力。

“善”是内在之美

“善”是理解這七句話的關鍵所在。善的意思有美好、擅長(高明)、姓氏、善良等含義,放入此段中可以理解為“擅長、精通”之意。需要注意的是理解“擅長”一定要理解為本質上、内在性的“擅長”而非形式上的“擅長”。孔子在《論語》中說了一句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這裡的盡善是本質上的完美,盡美是形式上的完美。大意是韶樂是舜時代的樂曲,因舜帝禅讓天下于禹,韶樂從形式到本質都非常完美;武樂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因周武王武力讨伐商纣王得天下,武樂雖然形式很美,本質上卻不太完美。七個“善”字是理解此段内涵的重點所在。理解這段話可以拓寬思維,如“居善地”中“地”可以是住處,也可以是職業、職位、名利等利益。

七句話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老子在兩千年前就為今人們制定了七項标準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工作,指導我們如何修身直至成為上善之人。哪怕我們窮其一生成不了上善之人,至少我們可以在生活上、工作中、追求事業的道路上把這七句話作為行動指南,實現自己的目标和人生理想。

韻律之美·《道德經》中的《三字經》

《道德經》文字簡潔,語言優美,從文學意義看更像一首古體詩。《道德經》許多章節都是四言古體詩,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感很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同樣也是有着很強的節奏感,堪稱《道德經》中的《三字經》。語句對仗工整,惜字如金卻又意義隽遠。七個善字就像連接浩瀚大海的橋梁把“如何居、大胸懷、守仁義、言必出、倡簡政、顯特長、何時動”巧妙聯結起來,穿越橋梁來到大海彼岸後終成上善之人。

如想了解更多《道德經》的資訊,請關注微信公共号:daodejing-yangbenshu

說明:圖片來源于360搜索和百度貼吧(道德經吧)

本文是原創,如有轉載,敬請注明出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