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六年他作了一首《東坡》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荦确坡頭路,自愛铿然曳杖聲。”“東坡”原是黃州山腳一片數十畝大小的荒地,他在坡邊築一茅屋,朝出晚歸,“與田父野老時時相從”,對人民生活境況和思想感情有較多的體察和感受。由此可見,蘇轼自号“東坡居士”是頗有緣由和深意的,“東坡”是他百感交集、刻骨銘心的地方,也是他潛心磨砺、筆走華章的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他藝術生命的新起點,他的許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多是在貶官黃州以後寫成的。
元豐三年二月到元豐七年四月,他在此度過了四年多的墾耕生活,與人民的思想感情日益密切,對官場的傾軋行徑深惡痛絕;“居士”是信奉佛教而不剃度出家之人,“居士”之名顯示出佛老思想已成為蘇轼在險惡困境中的精神支柱。
于是,當時和後世的人們開始喜稱他為“坡公”和“坡仙”,蘇東坡的大名因此不胫而走,飲譽中外文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