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
今天要科普的這個話題是疾控君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說的,那就是——排便。
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都會排便,這是人體重要的生命活動機能,糞便的性質與形狀是反映整個消化系統功能狀況的重要參考因素。越早地學會識别,就可以越早地發現和鑒别,将消化道疾病扼殺在搖籃裡。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常評估排便?通過排便的哪些方面能夠對消化道疾病早發現、早治療?
1. 排便情況
正常人的排便活動應是有意識、無障礙且無痛苦的,是可以受我們大腦控制的自主行為;反之,無意識(也叫大便失禁)、有障礙(如便秘)或有痛苦(如腹瀉)則說明存在異常。
每人每日的排便次數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每日正常的排便次數為1-3次,嬰幼兒為3-5次。
2. 排便量
排便量的多少與每個人進食的多少且進食種類有關,每人每天正常的排便量為100-300g,過多或過少都是不正常的。
進食低纖維、高蛋白質等精細食物者糞便量較少;進食大量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類食物者糞便量較多。
3. 糞便的性狀
(1)形狀與軟硬度:正常人的糞便質地偏軟但成形,形狀呈近似直腸的直徑的圓柱形。
(2)顔色:正常狀态下,成年人的糞便顔色呈黃褐色或棕黃色,而嬰幼兒的糞便則呈深黃色或金黃色。不過,顔色也會受食物的影響而變色:比如食用了大量綠葉蔬菜,糞便可能會呈暗綠色;攝入動物血、鐵制劑等,糞便可呈黑色。因此,依靠糞便顔色判斷病症時,需要綜合考慮。
(3)氣味:一般情況下,素食者糞便味輕,肉食者則味重。糞便氣味受膳食種類影響,強度由腐敗菌的活動性及動物蛋白質的量而定。
END·有用就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