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出土于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山沐英墓,現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為國寶級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腹徑28.4厘米,口徑僅為5.5厘米。
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胫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腹部繪制“蕭何月下追韓信”曆史故事;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缛,紋飾帶布局疏密有緻。
燒造于景德鎮…在材料上,選用的是從西城進口的蘇麻離青,蘇麻離青出自西亞地區(确切産地并沒有沒有探明),是一種低錳高鐵的钴藍料,含量為10%~19.05%,故其青花成色十分濃豔。
這種青料燒成的最大特征就是釉聚處會出現黑褐色結晶斑。在繪畫技法上,此瓶采用了點榮技法,所有圖案、花紋都是一筆點畫完成,流暢有力,這點和傳統青花的分染技法有很大區别。
當時的制瓷工匠就以典型的戲曲故事為題材創造青花繪畫,以表現聖主賢臣的政治意義。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為小口豐肩,斜腹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白釉潔淨瑩潤,青料濃豔幽雅,二者相互映襯。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
這件梅瓶的妙處在于瓶身腹部繪有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故事:秦末農民戰争中,韓信棄項羽奔劉邦。在與韓信的多次交談中,劉邦重臣蕭何十分賞識韓信。但一直不受重用的韓信漸生不滿,在劉邦至南鄭途中離去。蕭何發現後連夜策馬追趕,終于勸得韓信回心轉意。随後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遂拜韓信為大将。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從上到下描繪了6層疏密有緻的青花紋飾,所飾的西番蓮、雜寶覆蓮紋、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主題鮮明突出。
以古代曆史為裝飾題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經常使用,反映出當時戲曲故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瓶上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栩栩如生。
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漿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的淋漓盡緻。且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緻。
據史料考察其特征,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燒屬内銷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