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味雨
來源:以武入道(ID:gh_rudao)
本文接上文,請先點擊閱讀
“後素系列”之緣起
真相之二:萬物遇機而變
列子為躲避饑荒,一路風塵,颠沛至衛國。衛國果然風調雨順,莊家地裡到處是金燦燦的一片。農夫和樂,街景熙攘。一日,列子一行來到帝丘,午間憩于道旁,簡餐。
弟子百豐跑來報告老師:道邊驚現一具骷髅。列子順着百豐手指的方向看了一眼,微微一笑,順手撿起地上的一根野草,指向那骷髅,說:“人正是因為有身體,所以才會無休止地貪求快樂,吃好的,穿好的,滿足口腹、顔色之好。不要以為隻有饑荒會害死人,豐年也照樣會害死人呢。”
列子扔掉手中的野草,盤腿坐到樹蔭下,繼續說:“百豐,說說後稷出生的故事吧。”百豐侍立老師身旁,恭敬作答:“後稷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姜螈。一天,姜螈感到心中煩悶,于是就到野外散步,當她走過一處青草地,低頭看到腳下有一片野草倒伏,赫然形成一個巨大的腳印之形,心生好奇,因為無論人獸都不會留下這麼大的腳印。姜螈的腳似乎被一種力量所控制,不由自主地走到了巨大的腳印裡面。一時間,她的身體裡似乎被注入了一股溫潤的氣流,全身心地被籠罩在一種莫名的喜悅之中,久久萦繞不去。
從那以後,姜螈再沒有感到煩惱,整日安靜地待在房間裡。幾個月過去,姜螈發現自己的肚子越來越大,竟是懷孕了。她非常害怕,決定在生下這個孩子後,立刻丢棄這個不祥之物。
姜螈第一次把孩子扔在一條小巷裡,但從巷子裡經過的牛馬都繞着孩子走。第二次,姜螈想把孩子扔到偏僻的樹林裡,但那天,樹林裡偏偏來了一大群伐木人,姜螈又沒法把孩子扔掉。第三次,她狠狠心,決定把孩子扔到結冰的水渠上,但等她一離開,就看到遠處飛來一隻白色的大鳥,用巨大的翅膀緊緊護住嬰兒,讓他免受狂風的侵襲。
姜螈細細回想這些天的經曆,覺得一定是神在護佑這個孩子。于是,她決定抱回兒子,把他撫養長大。這個孩子就是周的始祖後稷啊!”
列子接着說:“這個故事就像說伊尹生在桑樹洞裡那樣被認為是無稽之談。人啊,總是喜歡對一些違背我們認知的東西嗤之以鼻。但認知真的就那麼可靠嗎?我們難道不正是在一聲聲嘲笑中硬生生把自己弄得醜陋不堪嗎?
萬物的變化都存在一個“機”,也就是臨界點。常人隻能認知臨界點之内的變化,這叫做常識;臨界點之外是智慧,能夠預測事物發展趨勢的人總是人類群體中的孤獨份子,少之又少;把握了臨界點,那就是神奇。千百年或許隻有一個。我之沒有,并不能證明必然沒有。接受不可思議,并不意味着我們盲目地相信,其實是真誠地認可自己的渺小,這遠比無休無止地争論是非重要得多。”
此刻,樹蔭下的師徒似乎因為這一場曠世奇論而被凝固在一層聖潔的光暈裡。遠處,一條野狗正在啃咬那一堆白骨。
真相之三:活着,隻是為了走向回家的路
孔子帶着學生到泰山遊覽,經過郕邑郊外,看見榮啟期獨坐于河邊樹下撫琴歌唱。孔子知道他可是衛國有名的隐士,連忙過去施禮:“看先生您這樣快樂,這是為什麼呀?”隻見榮啟期白眉皓首,時值春季,老先生裡面穿着褐色的粗麻衣服,外面還披着一件縫制粗糙的鹿皮背心,一根粗麻繩随意地紮在腰間,以固定上衣。見孔子施禮詢問,微微拱手,說到:“我快樂的事情可是多的很呢!你看,天生萬物,唯有人最為金貴。我有幸生而為人,不值得快樂嗎?人世間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我又幸而生為男子,這是第二樂也。有人生來便有殘疾,或盲或聾不一而足,有的人出生沒多久就死了,短命,我現在已經活到九十歲了,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啊!我貧窮,是的,貧窮,但當我選擇成為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那我已經選擇了與清貧相伴一生,選擇了以精神滋養靈魂的生命方式,這是我願意的;年已九十,行将就木,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終點,它隻不過是人生的常态而已。我能夠以我自己設定的生命狀态而安然走完人生,有什麼可憂愁的呢?”孔子聽罷,深深施禮:“您真是一個智慧的人,放開了自己,通衢大路其實就在自己腳下。謝先生教誨!”
孔子告别榮啟期,繼續向泰山走去。春天的郊野,樹綠花黃,孔子被自然的生機所吸引,不由得駐足欣賞。這時,一曲山野小調婉轉傳來,孔子縱目四望,隻見在不遠處的田野裡,有一個褐色的身影緩緩移動。孔子立刻想起,剛到衛國,大夫蘧伯玉就向他特别介紹過一個高人,此人名叫林類,年将百歲,招牌動作是經常在農田裡撿拾散落田間的稻穗。“想必那就是林類了。”孔子心裡思忖。
孔子回頭,問學生:“前面田間有位名叫林類的高人,誰願意過去向他請教一番啊?這可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呀!”子貢立刻施禮請行。
子貢沿着田埂走向林類。子貢是誰?他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不僅天賦異禀,能言善辯,而且還具有傑出的商業頭腦,每次投資都能獲得成功,孔子說他“臆則屢中”,也就是能準确判斷投資方向。所以,子貢可是孔門學生中的有錢人。當他走到田埂上,看見林類的時候,這位老先生的穿着與前面的榮啟期一樣,破陋不堪,還都愛披着條鹿皮背心,與子貢的鮮亮華服形成鮮明的反差。子貢面對林類,歎口氣,問道:“先生您就靠在田裡撿麥穗度過了一生,難道不後悔嗎,還唱着歌?”林類就像根本沒有看到子貢,絲毫沒有停下腳步,嘴裡依然哼着小曲。子貢想到老師的吩咐,又看到林類的傲慢,心下有些警覺,趕緊改變了态度,對着老先生不斷作揖,林類這時才擡頭瞧了子貢一眼,回答說:“我後悔什麼呀?”子貢說:“您一定是少年時不知努力向上,青年時又沒有抓緊時間利用自己的長處賺錢,以至于到老了都沒有妻子孩子,依然靠着田間撿拾稻穗度日。對自己這樣的一生您難道感到高興嗎?”林類開懷大笑,說:“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我擁有了人本該擁有的東西。很多人卻不知道這個道理呢。你們啊,終其一生,時時刻刻看的總是自己沒有什麼,和這個比,和那個比,要這個,要那個,沒完沒了,把自己投入一個痛苦的循環之中,一輩子在憂苦中倏然而過。我正是因為少壯不努力,知道愛養自己的身體,才能這樣長壽啊!無妻無子,不也正好少了夫妻之争,育子之辛苦嗎?而且,我能知道死期将至,并且平靜地等待它地到來,不也是一件很快樂地事情嗎?”最後一句話子貢沒聽懂,又問道:“長壽是人人都追求的,死亡是每個人都厭惡的,您卻以死為樂,為什麼呢?”林類說:“死和生,就像人出門旅行一樣,出門久了,總要回家吧?一往一返而已。”
林類又說:“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于世俗所交給我們的一切法則,并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對的。所以,從小就早早地站在起跑線上,沒有體會過什麼叫快樂的童年。而快樂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體驗,沒有過天真無邪的純粹的快樂,你這輩子還能有真正的快樂嗎?天地之間皆由陰陽而成,所以,凡事都有兩面性,當你踮起腳尖追求功名富貴的時候,你知道失去了什麼嗎?同樣,生和死,不也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嗎?沒有人真正的死過,你又怎麼知道死一定是一件可惡的事情呢?”子貢聽了林類的論斷,真是聞所未聞,三觀直接就亂了,回來把請教的情況向老師彙報了。孔子笑着說:“我就說這是一個高人,果然如此,他确實是道破一些生命的真相啊!”
孔子招手示意學生:“大家走得久了,正好到樹下休息片刻,順便讨論問題,解疑答惑。”弟子們一起圍攏到孔子身邊,環坐在大樹下。
子貢首先發問,“老師,我們跟您學了那麼久,學習古代文獻、學習社會生活實踐、學習内心的誠信,不就是要解決社會問題,在社會上建立功勳的嗎,怎麼現在感覺都是沒有用的呢?”
孔子說:“人從生至死,有四個階段的變化:你看剛出生的嬰兒,除了饑餓時哭鬧,他(她)幾乎整天都攥緊小拳頭,閉着眼睛在那裡睡覺,真的是困嗎?其實,正是因為嬰兒的氣血充盈,精神專一,除了維持生命的行為之外,沒有任何需求,或者說是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幹擾,嬰兒的德行是圓滿的。
青少年時期,随着所看到的外部世界越來越豐富,很容易被各種物象所迷惑,你們自己想想,是不是都曾經問過無數個為什麼。在一個疑問釋然的時候,會有更多的疑問随之而起,這是一個伴随物象流變的無窮之鍊,欲望就在不知不覺間不斷生根發芽。還記得我曾經告誡你們的嗎,少年人戒之在色。此時,開始失去你與生俱來的一些德性。
等到壯年,我們更有了謀劃、經營的能力,不僅會謀物,更要謀人,紛争計劃層出不窮。所以,我告誡你們,中年人戒之在鬥,殊不知,你在傷物傷人,自以為有所得的時候,其實,你也早已被人和物所傷,德性所失更多。
到了老邁之年,身體機能逐漸衰弱,欲望随之減弱,對物的需求漸次弱化。直到走向死亡,人的所有欲望也終于停息了。
這是自然本能的活法。
我常以“文、行、忠、信”四科教授大家,古代文獻是前人的經驗教訓;“忠、信”則是培養一種内心誠敬專一的狀态,你們現在跟我周遊列國,就是社會曆練,不斷考察自己怎樣和多大程度上被外部世界影響了,并且不斷反省自己,以盡量好地保存自己的德性。
樊遲接着問:“老師,人為什麼一定要保有德性呢?”
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即是愛己。”
“愛人者,人恒愛之。”顔回似乎在自言自語,又如同在發揮老師的觀點,“一個有愛的社會,才會讓彼此生活得更好。這就是我們跟着老師學習的目的。”
孔子接着說:“榮啟期和林類的行為不也是一種保全自己德性的實踐嗎!”
“看來,我們不僅要向老頭學習,還要向嬰兒學習啊!”子路朗聲說道。
群弟子不由開懷大笑。
隻有子貢皺着眉。子貢說:“老師,我學習太累了,我不想學了。”孔子說:“做人就無所休息。”“難道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休息嗎?”子貢問。“有啊。”孔子随手指向遠方。衆弟子随着老師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田野的盡頭,山腳下,連綿着累累墳冢。孔子又說:“那就是每個人最後休息的地方。”子貢感歎道:“死,對于君子而言是暫時的休息,對于小人來說,是埋葬。”孔子笑着說:“你終于明白死的意義了。常人都隻知道追求活着的樂趣,盡量避免活着的苦痛;都知曉年老的疲憊與末路,卻不能體會其中安逸的況味;都厭惡死,卻不領悟放下的内蘊。”
弟子們望着遠方的墳冢,默然無語。
孔子接着說:“晏子曾經這樣讨論死亡,他說,‘古代稱死人為歸人,而活着的人稱為行人。就像遊子,如果不回家,是因為無家可歸。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世人往往會把他視為另類;而滿世界的人都無家可歸,大家就不覺得奇怪了。那些抛下故土、親人在外流浪的人,世人一定會認為他是一個狂放不羁的人,不被世俗所認可;世間又有另一類人,他們終身求取名利,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歸宿,世人卻往往稱贊他們是智謀之士。其實,遊子和這些所謂的智謀之士,都隻是一群無家可歸的人,但世人卻否定前者而肯定後者。’”
大樹下的一群人漸漸被暮色吞沒不見。
暮色中,你回家嗎?
作者:一味雨
來源:以武入道(ID:gh_rudao)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