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重陽節不是國家的法定假日,但是該節日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所以有許多慶祝方式。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重陽節前一天登高還是當天?重陽節登高是要前一天還是當日?
重陽節前一天登高還是當天
有兩種說法,具體看個地方的習俗就行。
1、一種說法是前一天登高。朝八晚九,就是九月初八晚上上山,九月早上九點下山。也有說法是應該在九月初八晚上12點。
2、還有一種說法是按傳統,重陽節當天,登高望遠。但是很多人怕重陽當天太多人,所以提前一天,漸漸的有提前一天的說法,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被誤導以為是重陽前一天。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大緻有四:其一是登高辟邪,其二是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三是登高“辭青”,其四是小秋收。
1、登高辟邪氣
為什麼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2、山嶽崇拜情結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于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隐栖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3、登高“辭青”說
此說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4、登高“小秋收”說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等,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重陽節習俗有哪些
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顔,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争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衆多的遊客。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隐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将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态。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内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于内髒。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并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