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讀作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後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艹(草)”為形旁,“叔”為聲旁。“菽”為豆類的總稱。
如:菽水(豆和水,指菲薄的飲食,形容生活的清苦)、菽水藜藿(粗茶淡飯)。用作人名是意指兩袖清風、清正廉潔、閑雲野鶴之意。
菽字取名要注意用字符合孩子的性别氣質,男孩的名字要體現陽剛大氣,例如用毅、鋒、陽等字搭配菽字;女孩的名字要體現陰柔美麗,例如用萌、雅、娴等字菽字。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别名、綽号、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中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着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