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蔣瑞堯
2022年4月,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我們問了14個人同一個問題:這個春天你正在或者讀過什麼?或者,2022年這個春天,讓您印象最深的兩本案頭書是什麼?被詢問者有茅獎獲得者,有天才少女,有文學評論家,有青年小說家,有書評人,有曆史學教授,也有資深報人。有在二裡頭當過20年考古隊長的資深考古專家,也有參與良渚考古、施岙古稻田考古的80後考古領隊。他們年齡不同,從事着不同的社會職業,具體的處境也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愛讀書,有卓越的審美眼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口味,審美偏好。聆聽别人的分享,并不意味着我們一定要照着别人的書單去選書、看書。但多了解一下别人在讀什麼,有怎樣的閱讀心得,對我們自己,肯定會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發。
尤其是在這個不容易的春天,能放在案頭的書,入睡前會願意翻看的書,一定是對他們的身心很有幫助的生命之書。正如資深報人、作家侯軍所說,一本書除了是一本書,還是一個朋友,是生命的陪伴。
1
分享人:李洱
(茅獎獲得者,小說家,代表作有《花腔》《應物兄》等)
《春夢六解》
張清華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年4月
“這是張清華教授在《收獲》雜志連載的專欄文章的結集。張清華饒有趣味地分析了‘六夢’:寶玉之夢、賈瑞之夢、克勞狄烏斯之夢、浮士德之夢、宋公明與李逵之夢、西門之夢。它們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之夢,也是人類精神史上的經典之夢。閱讀着張清華對人類隐秘内心生活的精妙分析,我們就可以打開認識自己的幽僻小徑。”
《北緯四十度》
陳福民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1年8月
“閱讀陳福民先生的《北緯四十度》,我有足夠的理由感到興奮。北緯四十度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是個極為重要的分界線,兩種文明的糾纏和滲透以及相關叙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陳福民的書寫是對田野考察、知識考古、民族史研究、文學批評能力以及叙述技巧的綜合考量。毫無疑問,他的寫作來自長期的準備,絕非靈光一現。我們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的背影曾經長期地移動在曆史現場,他的豪情至今仍然穿越于曆史隧道。雖然我充分理解陳福民為何要對曆史的抒情化傾向表示質疑,但是我卻樂于承認,我願意把本書中隐蔽的抒情性當成珍貴的記憶。”
2
分享人:侯軍
(資深報人,作家,出版有《青鳥賦》《收藏記憶》《雪霁》等)
《文學和生活的路——孫犁散文随筆書信選》
劉宗武 編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
《文學和生活的路——孫犁散文随筆書信選》收錄了孫犁先生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如《白洋澱紀事——采蒲台的葦》《度春荒》《吃菜根》《拉洋片》《談閑情》《鄉裡舊聞》《鞋的故事》《報紙的故事》《我的綠色書》《童年漫憶》《吃粥有感》等散文、随筆經典篇目。還收錄了作者與友人間的書信若幹封,反映了作者對文學藝術的見解。 “這個春天讀的書不多,但在我的案頭一直放着這本上下冊的孫犁新選本《文學和生活的路》。孫犁是我在天津日報的老前輩,對我多有教誨,也可以說是我的文學引路人,他的作品常讀常新。這個選本的編者劉宗武是研究孫犁的專家,也是我尊重的前輩學人。”
《琅嬛文集》
張岱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年4月
《琅嬛文集》六卷,附錄一卷。明張岱撰。張岱在文學上以小品散文聞名。《琅嬛文集》 就是其散文随筆代表作(但也收錄了少量的樂府和詞)。《琅嬛文集》的題材廣泛,凡風景名勝、世情民俗、戲曲技藝、生活瑣事乃至品茶賞花和古董玩具,都成為書中的描寫對象。張岱的文章結構精巧,内容豐富。他的散文不僅記錄了他的實際生活經曆,而且生動、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社會的某些方面。他的高明之處在于,雖是苦心鑄辭,但毫無雕琢痕迹。
“這本書吸引我的是文筆的靈動性和題材的廣泛性。他喜歡的文人雅好,很多我也喜歡。比如他愛喝茶,把茶寫得很到位。但是他寫這些文章時,已經喝不起好茶了,他是用這些文字,追憶逝去的美好生活。作為一個曾經生活在富裕家族的前朝遺民,我們可以在文中讀到他内心深沉的痛苦。他寫得越是美好、靈動、輕松,越能讀到他内心的沉重。”侯軍說。
3
分享人:羅偉章
(小說家,代表作《聲音史》《誰在敲門》等)
《蘇東坡傳》
林語堂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年6月
“林語堂的這部書名聲響亮,但我最近才讀。世人談論東坡,多談他手上的花,少談他身上的骨,而這部書的支撐,恰是蘇東坡的骨頭。理解、莊重和淵博,合力構成該書氣質。”
《我将宇宙随身攜帶:佩索阿詩集》
費爾南多·佩索阿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1年6月
“這是佩索阿的詩集。愛上一個詩人隻需一眼的對視,因此不必愛其全部,一首詩、一個句子,讓你心裡有光,或者累了,坐下來,随意地用袖子擦去額上的汗,你就愛上他了。”
4
分享人:陳福民
(學者,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擔任多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孺 著 商務印書館 2011年4月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不僅政權朝代更替混亂動蕩,政治文化制度的轉型意味也極端濃厚,是隋唐史的開端和根據,其學術重要性以及研究難度向來為史家所重。比如‘九品中正制’問題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建設及人才遴選機制特别重要的一環,曆來毀譽紛纭,而唐先生的研究條分縷析娓娓道來,客觀論定其曆史作用和局限,并系統闡釋了隋唐科舉考試制度的由來,這是很了不起的工作。其他如魏周時代的‘府兵制’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魏晉清議與玄談的關系等等,唐先生都有清晰深刻而令人信服的讨論。唐長孺先生的研究令人印象最為深刻之處,是他的語言。跟陳寅恪一直堅持文言叙述不同,唐先生采用了一種極為平易、澄澈的現代白話兼口語的叙述方式,明白曉暢而通透。這一點與讀者建立起了親和性溝通關系,讓艱深複雜的學術問題有了良性傳播的可能。”
《老師的謊言——美國曆史教科書中的錯誤》
詹姆斯·洛溫 著 馬萬利譯 劉北城校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年8月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作者通過自己的閱讀研究,指出了美國曆史教科書中有關美國曆史的各種錯誤,這是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工作。曆史研究、寫作或者叙述,是個重大話題,而對于曆史結論的重新審視與思考,一直都是人類知識得以重新确立和進階的重要途徑。它不會抵達曆史終結之境,但會讓人類借此反觀自己和對面的世界。洛溫對于‘錯誤’的指出是否确鑿無疑,這當然可以争論。但是,有這本書,跟沒有這樣一本書,意義上的差别是根本性和決定性的。”
5
分享人:許宏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擔任二裡頭考古隊隊長20年,出版有《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東亞青銅潮》等“解讀早期中國”叢書作品)
《羌在漢藏之間》
王明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1月
《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王明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
“王明珂先生的《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有着很大的方法論上的沖擊力。考古學面對的是物質遺存,然而從物質遺存究竟能否探知當時人的族群認同?王明珂先生告訴我們‘NO’。族群、文化認同都是主觀認同,不是看他們用什麼器物穿什麼衣服就能界定的。這就讓我們反思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于二裡頭的夏商之争和三星堆與古蜀文化的關系之争,如果從王明珂先生所從事的曆史人類學的研究視角來看,我們争論的是考古學的真問題嗎,是考古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嗎?”
《長安的都市規劃》
[日]妹尾達彥 著 高兵兵譯 三秦出版社 2012年11月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這本書的寫法對我第一本小書《最早的中國》影響很大。他寫隋唐長安城,但把長安城這座都邑放在全球文明史的視角下去觀察分析。妹尾達彥教授在書中附有地球儀般的各類地圖和比較表,把長安城置于生态圈、文明圈和宗教圈等幾重交疊的視野下去解讀,讓我們知道隻有在如此恢弘的自然與文化背景與文明交彙大潮中才能有長安城這樣雄渾燦爛的文明成果。寫得太大氣了,讀起來有蕩氣回腸之感。”
6
分享人:路内
(小說家,代表作有《少年巴比倫》《霧行者》)
《隻是一首歌:中國11世紀至12世紀初的詞》
宇文所安 著 麥慧君/杜斐然/劉晨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年3月
漢學家宇文所安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宋詞及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角度。在這本書中,宇文所安追蹤式研究宋詞是如何從宴飲助興的表演文本——歌詞,曆經創作、傳唱、抄寫、結集諸過程,最終衍變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并逐漸取得與詩歌并舉的正統地位。宇文所安一方面從表演實踐、文本傳播、作者問題、詞集編纂與流變等全新角度将詞史看成“詞集史”而非“詞人史”;另一方面又對代表性詞人如柳永、晏幾道、蘇轼、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進行文本解讀,分析他們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及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影響,力圖從多個層面呈現詞的經典化的過程。“宇文所安在書中對各種版本的考據頭頭是道,對于修辭的演變,研究得很透徹。對古典詩詞的感受很準确,表達簡潔,不瞎鋪張。”
7
分享人:周恺
(90後小說家,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苔》等)
《别裁》
柏桦 著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4年1月
“柏桦是我特别喜歡的一位詩人。我覺得這本詩集蠻特别的一點是,他會直接從一些小報當中摘一些片段,就直接作為一首詩。很像中國古代筆記。”
《早春》
佩内洛普 ·菲茨傑拉德 著 黃建樹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4月
“據說佩内洛普 ·菲茨傑拉德沒有去過俄國,但是這本小說的内容是主要發生在俄國的,講的是一位英國的印刷廠商人弗蘭克在莫斯科做生意。當時是二十世紀初,這個商人猶豫到底是留在莫斯科還是回到英國去。這時候發生了一個變故是他的妻子離家出走了。故事是從他妻子離家出走開始寫起,到他妻子回家來這個階段發生的一些事情。”
(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