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鲪苗種早期培育技術
黑鲪( Sebastodes fuscescens )屬鲉形目、鲉亞目、鲉科,又名許氏平鲉、黑頭等,系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是我國沿海分布非常廣泛的經濟魚類。日照黑鲪因其肉質緊緻、鮮美等優良品質,成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漁業品種之一。近年來,由于近海海域生态環境污染嚴重及持續過度開發等原因,黑鲪資源日趨衰退。為此,根據日照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資源修複行動計劃”,開展了黑鲪增殖放流資源養護行動,給海上糧倉補“倉”。筆者根據多年的黑鲪室内人工育苗生産經驗,總結出部分黑鲪苗種早期培育的技術要點,以期為黑鲪增養殖提供技術支持。
一、準備工作
親魚入池前一個月開始着手進行準備工作。選擇池底呈鍋底形,池中央是排水口的圓形育苗池,利用池外的溢流管控制池水高度。圓形育苗池最大的特點就是适宜黑鲪遊動性較強的特性且池中央的排水口排污效果好。打開加水閥,池水逆時針旋轉流動起來,将殘餌、糞便等污物全部旋至池中央排水口處,然後拔掉池外的溢流管排出池内污物。坡度在10%左右的池底,積污排污效果比較顯著。使用二級過濾海水,每個育苗池水體量20~50米3 ,池深1~1.2米,池水容易交換均勻。
準備足夠數量的池中央排水口處的PVC插管,根據育苗生産過程中的需要,再準備一部分孔徑不同的PVC篩管以備魚苗後期池内循環水使用(管面每隔 2 厘米左右打出孔徑為 2.5 毫米及孔徑為5毫米的兩種不同孔徑的篩管,插進下水口裡的那段不要打孔)。育苗池用漂白液消毒處理時,把插管、篩管、溢流管及育苗生産需要的全部工具徹底消毒後清洗幹淨備用。有計劃地配備足量的生物餌料孵化缸,保證生物餌料的及時供應,徹底消毒後清洗幹淨備用。
黑鲪不喜光,育苗車間屋頂使用透光率58%的玻璃鋼瓦,輔以黑簾遮光,車間光照度保持在晴天中午不超過1000勒克斯為宜,窗戶全部挂白色厚窗簾,随時調節光照度。
黑鲪喜氧,根據育苗水體選用功率和排氣量适合的羅茨鼓風機。育苗池中每2米3 置一個直徑5厘米、高7厘米的圓柱形氣石,使溶于水的氧氣量大,水體富氧。利用多通、三通調節閥及多孔分流器調節,使溶氧量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
二、親魚的選擇及暫養
日照市 5 月上、中旬海水自然水溫在 13~16℃,此時正是黑鲪最适産仔水溫。選擇3~4齡腹部膨大的健壯懷仔親魚,親魚要求體重≥1.5~2.5千克/尾,體長≥40厘米,親魚體重及體長直接關系到仔魚質量與産量。選用經過認定的原種場雌黑鲪及 1/3 野生雌黑鲪,魚池中放入少量 2~3齡雄黑鲪,雌雄親魚按10∶1比例搭配,以刺激雌黑鲪順利産仔。捕撈的野生黑鲪親魚因栖息環境的突然變化及捕撈過程中容易受傷,産仔效果不理想,育苗生産中選用少量野生黑鲪的目的是為了優化苗種,保持品種特色,避免因近親繁殖導緻的種質退化,影響後代質量。懷仔親魚暫養密度為1尾/米3 ,微量充氣,溶解氧保持在6毫克/升左右。每日徹底大換水,換水量為整池水體量的 2 倍,每次換水後施氟苯尼考 2 毫克/升抑菌。親魚臨産仔期不攝食,因此不用投餌。
三、早期苗種的培育
1.仔魚的培育及日常管理
(1)産仔環境:池水位在1/2處,池中央排水口處插入插管,自然水溫,加水口處使用1000目過濾袋濾水。pH 7.9~8.2,溶解氧6.4毫克/升,光照度500~600勒克斯。
懷仔親魚暫養1~7天開始産仔,喜歡光線較弱的産仔環境,臨産前幾個小時不停地在水中緩慢遊動,産仔時間一般在23:00-次日2:00。黑鲪為卵胎生、一次性産仔,每尾親魚産仔量≥5 萬尾,需及時撈走産仔完畢的親魚。
(2)仔魚前期培育(0~4天):健康仔魚出生就能上浮在水表層微弱遊動,靠擺動鳍膜緩慢運動。初産仔魚全長平均5.77毫米,放養密度保持在1萬尾/米3 。
初産仔魚口裂深400~500微米,雖然能吞食輪蟲,但因其消化道尚未形成環狀,無法消化吸收輪蟲,所以初産仔魚當天不用投喂輪蟲,靠自身卵黃營養生長發育。兩天後雖然仔魚卵黃囊還未耗盡,但為保證内源性營養與外源性營養順利銜接,降低仔魚死亡率,需提前投喂少量輪蟲,使仔魚能夠順利開口攝食。開口餌料是仔魚培育的關鍵,池内輪蟲密度保持在10個/毫升左右(以殘留輪蟲2~5個/毫升為宜),其開口攝食發生率在87%左右。3天後仔魚卵黃囊全部耗盡,管狀的消化道形成,口、肛逐漸發育起來,随着各鳍的逐漸形成,活動能力也逐漸加強,開始全面攝食輪蟲,需逐漸加大輪蟲投喂量。
每天添水 20 厘米至滿池再用 200 目網箱換水,1次/天,每次換水30厘米,換水後施氟苯尼考1.5毫克/升,用内徑12毫米的軟細管把池底死魚苗及殘餌吸出來,漂撈浮在池水面上的髒沫及油膜。經常檢查池中輪蟲分布密度,投喂輪蟲量不少于 10~15 個/毫升,投喂量是攝食量的 2~3倍,加強輪蟲的投喂,促進魚苗快速健康生長。
育苗生産中要保證新鮮幹淨的餌料的及時供應及水質保證,使仔魚在營養方式轉換過程中安全度過危險期,降低死亡率。
(3)仔魚後期培育(4~22天):8天後開始投喂少量鹵蟲無節幼體,慢慢減少輪蟲的投喂量,誘導仔魚的餌料轉換。輪蟲投喂量保持在5~8個/毫升,鹵蟲無節幼體投喂量在0.5~2個/毫升。改用100目網箱換水,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水30厘米,換水後施氟苯尼考 2 毫克/升。每天吸底1次,勤洗加水口處的1000目過濾袋,保持水體清潔。
仔魚 10 天後全長平均已至 7 毫米,口裂深500~600微米,遊動活潑,攝食量旺盛且出現明顯聚群行為,在池底聚成黑球群體,已能夠攝食、消化鹵蟲無節幼體。減少輪蟲的投喂,加大鹵蟲無節幼體的投喂(以殘留量0.1~0.2個/毫升為宜。提前0.5小時投喂輪蟲,然後再喂鹵蟲無節幼體,随時舀出漂浮在池水面上的鹵蟲卵殼)。17 天後仔魚平均體長 8.7 毫米,口裂深 0.78 毫米,已開始攝食鹵蟲成體。因大小差異,繼續補充投喂輪蟲5個/毫升,鹵蟲無節幼體的投喂量為1~2個/毫升,鹵蟲成體投喂量在200個/(尾·天)左右。一般22天後停喂輪蟲,慢慢減少鹵蟲無節幼體投喂量,鹵蟲無節幼體保持在0.5個/毫升,鹵蟲成體逐漸增加至500個/(尾·天)。在變态期間加強活餌料的投喂,用鹵蟲成體配合轉換,可提高魚苗成活率。
每天吸底兩次(上、下午各1次),使用内徑22毫米的吸污管,吸底時需要另外一人用杆驅趕池底聚堆的魚苗,防止誤吸出去,吸底後及時換水,改用60目網箱換水,每次換水50厘米,打開加水閥,邊換水、邊加水,循環流水保持水質清潔良好。檢查池中餌料密度,及時添加餌料。
2.稚魚的培育及日常管理
(1)培育環境:22天後魚苗平均全長10.8毫米,遊動及躲避能力明顯增強,攝食積極,食量猛增,鱗片開始逐漸形成,集群性顯著加強,進入稚魚期。随着稚魚的食量和活動增多,代謝産物随之增加,水體中的耗氧量增大,鱗被亦正在形成過程中,在管理上要注意水體更新,防止寄生蟲混入。從稚魚期開始流水培育,使用循環流水以确保溶氧供應,溶氧保持在6.8毫克/升,過低會影響魚苗的攝食和生長,光照度600~700勒克斯。把池中央排水管處的插管換上孔徑2.5毫米的篩管,篩管外邊套上20目篩網套,用氣線綁緊防止脫落。剛開始時适當流水,流量為每天3個循環,随着魚苗個體的增大,流量逐步加大為每天5個循環。30天後逐步轉入底栖生活,開始攝食配合餌料并出現自相殘殺現象。此時稚魚能夠敏捷躲避,吸底時不用再驅趕。45 天魚苗平均全長22毫米,自相殘殺現象嚴重,集群搶食。鱗被發育完全及完成變态。
(2)投餌及日常管理:因攝食強度的不同,個體開始出現分化,發生互殘現象,須在剛進入稚魚期就進行第一次分選培育。分選出規格整齊的同一批苗放在一起培育,防止因相互殘殺而降低成活率且便于管理。放養密度在0.7萬尾/米
3 。魚
苗全長11.47毫米時自相殘殺現象最嚴重,進行第二次分選培育,放養密度在0.5萬尾/米3 ,稚魚完成變态即将進入幼魚期前夕再進行一次分選培育,放養密度在0.2萬尾/米3 。加大投喂優質餌料及投餌次數,以減少自相殘殺現象。随着魚苗增長,攝食的餌料個體也相應增大。停喂鹵蟲,慢慢減少鹵蟲成體的投喂量,使用 2 # 魚苗專用配合飼料(0.25~0.36毫米,粗蛋白質含量≥55%)進行攝食轉換馴化。鮮活餌料和人工餌料的配比投喂轉換期應相應拉長。随着稚魚口徑的增大及對配合飼料的适應,停喂鹵蟲成體,全面投喂專用配合飼料,根據各池魚苗的規格大小投喂不同規格的配合餌料。投喂時停充氧、停循環水。四周均勻撒料,每次少投勤投,慢慢投喂,提高餌料利用率。投喂完畢等20分鐘後再打開充氣及循環水。
全程循環流水,透明度保持在60厘米以上。每天最少吸底兩次,觀察魚苗行為習性,及時補充餌料。每隔7天施氟苯尼考2毫克/升,連續施7天。
3.幼魚的培育及日常管理
(1)幼魚的培育環境:51天以後完全進入幼魚期,全身披鱗,變态完成,外部形态已與成魚相似,有明顯的集群行為,完全轉入底層活動,大量集群搶食。因個體分化加大而發生互殘現象特别嚴重,除及時投喂适口的配合飼料外,還需及時分選培育,幼魚期最少進行兩次分選培育工作。
水環境的優勢對魚苗的生長非常有利。加水口處換成200目過濾袋,全程流水不停水(投喂餌料時除外),提高水的交換率,日換水量為培育水體的6~8倍,換水量越大、成活率越高。池中央排水口處換成孔徑5毫米的篩管,篩管外邊套上20目的篩網套,幼魚後期,随着魚苗的活力增強及為減少養殖自身污染所導緻的局部水域環境惡化的可能性,撤掉篩管外的篩網套。穩定水體環境,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以上,以減少應激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提倡每隔3~5天使用1次EM菌,淨化水質,減少、阻礙病原菌的定居。用量為 10 毫升/米3 ,全池均勻潑灑。每天擦刷池壁上粘有的飼料油脂,防止滋生細菌。每天檢查池底,随時進行吸底,發現病魚苗或活力不強的魚苗及時隔離治療或者淘汰。
(2)投餌及日常管理:幼魚每天要吃相當于它們自身體重28%的食物,4:00及19:00各喂1次,中間時間每隔4小時喂1次。此時魚苗已能夠攝食8 # 配合飼料(1.8~2.3 毫米,粗蛋白質含量≥55%)。注意觀察魚苗的攝食活動和飽食率,根據水體中的殘餌量随時調整。光照度800勒克斯左右,天氣陰暗的時候開燈喂食,喂完關燈。幼魚開始對聲音反應敏感、建立條件反射,定點、定時投餌。開始少投,引誘集群上遊然後再多投快投,當看到搶食不積極時再慢投,以飽食不留殘餌為原則。
魚苗全長達30毫米以上時,進入中間培育階段,即可進行增殖放流(運輸前停食1~2天并使用低溫水)。至此整個育苗工作全部結束。
四、注意事項
1. 保證投喂的輪蟲、鹵蟲成體幹淨無病原。輪蟲暫養1天再投喂(暫養期輪蟲上、下午各換水1次),施土黴素鈉1毫克/升。鹵蟲成體用0.05%高錳酸鉀浸泡0.5小時後再用60目過濾網篩撈出來沖洗幹淨投喂。剛孵化出來的鹵蟲無節幼體具有豐富的卵黃,營養價值較高,可直接投喂。
2.保證換水量,保持水體清潔,合理放養魚苗密度,防止腹水病。保證适宜的光照,不使過強光線照射在池面上,預防氣泡病的發生。
3.每次轉換新餌料品種時,必須有幾天新舊餌料交叉重合的過渡期使之逐步适應。
4.魚苗對光照的突變反應敏感,夜間切勿突然強光照射。
5. 以預防為主,投喂優質飼料,發現病苗、死苗及時撈出進行解剖,分析原因。
6.定期抽樣檢查魚體生長發育情況,做好生産記錄。每天勤巡池,觀察魚苗攝食及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定時測定水質指标,檢查排水口是否漏魚、設備運轉是否正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