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年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的RTX40系顯卡終于和大家見面了。
RTX4080發布後,罵聲一片,銷量慘淡,反而帶動了RTX4090的銷量;而隔壁家的RX 900系列顯卡發布後,大家又覺得RTX4080也是蠻香的,讓一度降價的RTX4080又漲了點價!你說這事奇怪不奇怪?
所以現在就有一個經常被提起的問題:顯卡選RTX4090,還是RT4080好?
再正式聊這個話題前,還是首先來看看測試使用的主機!這是一套13700k RTX4090 全塔機箱的方案,最終選擇把它放置在地面上。
先來分享下這台主機的外觀以及内部硬件:
▼
▼
由于這台主機放在腳邊,所以并沒有太過追求RGB效果,但該有光的地方還是有光的。
▼
▼
▼
▼
▼
這套PC的硬件配置如下:
CPU:intel 7 13700K
主闆:華擎 (ASRock)Z790 PG RIPTIDE 黑潮風暴
内存:金士頓(Kingston) FURY Beast野獸系列DDR5 5600 16GX2
SSD: 威剛(ADATA) XPG 翼龍 S70 BLADE 1TB
顯卡:索泰(ZOTAC) RTX4090天啟AMP
散熱:九州風神(DEEPCOOL)冰魔方360
電源:全漢(FSP)額定1000W Hydro G Pro1000
機箱:喬思伯(JONSBO) D500
首先聊聊RTX4090和4080該怎麼選? 選顯卡得看應用需要或者使用環境!從技術參數來看,RTX4080的流處理器數量隻有RTX4090的~60%,RT Core光追核心和Tensor Core也是RTX4090的60%。當然更小的核心(核心面積是RTX4090的~62%),也讓功耗降到RTX4090的70%,TDP為320w。
下面還是用數據說話,說說它們的區别。
▼
RTX4080是之前測試過的數據,這次使用顯卡型号是索泰 RTX4090天啟AMP,基礎頻率和boost頻率分别為2235MHz和2580MHz,實際測試下來基本在2800MHz ,遊戲時也沒有降頻現象的發生。
▼
測試了十幾款遊戲,2k,4k,8k分辨率都有測試:
極限競速:地平線5
古墓麗影:暗影
在RTX4090首發測試時使用是12700k平台(DDR4平台),這次使用13700k(DDR5平台)再次測試RTX4090,正好對比下,在不同CPU下(都是默認頻率下),RTX4090的性能差異。
4K分辨率遊戲測試
對于這兩款顯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4k分辨率的顯示器吧~
光栅化遊戲測試
▼
一共測試了8款光栅化的傳統遊戲,另外把5款關閉光追特效的遊戲也加了進來。使用13700k,RTX4090領先了RTX4080大概34%;使用RTX4090,13700k比12700k的遊戲幀數表現強了不到6%,不算非常大。
光追 DLSS 2遊戲測試
▼
不開DLSS,幀數低,不管是12700k還是13700k基本都能發揮出RTX4090的性能,RTX4090領先RTX4080的幅度也達到了41%;打開DLSS,13700k比12700k的遊戲幀數表現強了~7%,RTX4090領先RTX4080的幅度也降到~33%,這種情況下13700k也不能讓RTX4090完全發揮。
DLSS 3
DLSS 1~2代技術,是用低分辨率的輸入來準确預測更高分辨率輸出的過程,新一代的DLSS 3代包括幀生成技術、DLSS 2超分辨率技術和NVIDIA Reflex技術,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幀生成術了,能夠通過 AI 生成中間幀來提高幀率。
▼
現在支持DLSS 3的遊戲還不多,3DMark的NVIDIA DLSS測試是支持DLSS 3的,performance模式下相比原生渲染的幀數提高了3倍;quaility模式下幀數也提高了2倍多。
▼
《瘟疫傳說:安魂曲》,4k分辨率,打開DLSS2(平衡)相比原生渲染的幀數提高了1.5倍,在此基礎了上再打開幀生成,相比原生渲染的幀數提高了2倍多,同時幀生成時間(7ms)反而降低了,保證遊戲能在低延遲下進行。
▼
《蜘蛛俠:邁爾斯莫拉萊斯》,4k分辨率,打開DLSS2(平衡)相比原生渲染的幀數提高了1.7倍,再打開幀生成,相比原生渲染的幀數提高了2.5倍,同樣的幀生成時間(5.9ms)也是降低了的。
現在DLSS3還是RTX40獨占,這是一個戰未來的優勢。
8k分辨率遊戲測試
買不起8K顯示器,使用N卡驅動中的DSR(動态超級分辨率),來模拟8k分辨率的應用環境(4k開最大的4倍剛好為8k)。當然這樣可能造成顯卡渲染負擔加重,也是說實際的物理8k很可能要好于DSR 8k的表現。
所以又作一個小實驗,将1080p顯示器通過DSR後變為4k分辨率後進行遊戲的benchmark測試,再和物理4k顯示器比較,發現兩者相差并不算大(平均差異為4%),以此推測DSR 8k能基本代表物理8k。
▼
光栅化的傳統遊戲,RTX4090領先了RTX4080~38%;支持光追特效和DLSS遊戲,RTX4090領先了RTX4080~46%;在8k分辨率下CPU的影響基本沒有了,而相對于4k分辨率,RTX4090和RTX4080的差距也增大了。
RTX4080是難以應付8k分辨率遊戲,RTX4090算是8k分辨率的入門級顯卡,但對于對硬要求高的遊戲,尤其是開了追光後,RTX4090也是有點性能吃緊,之後的3A遊戲大作應該會有大部分都支持DLSS3,可以緩解這個問題。
性能不夠,AI來救!
2K分辨率遊戲測試
下面再來測試2k分辨率下表現。
▼
光栅化的傳統遊戲,使用13700k,RTX4090領先了RTX4080~13%;使用RTX4090,13700k比12700k的遊戲幀數表現強了29%!
支持光追特效和DLSS遊戲,使用13700k,RTX4090領先了RTX4080~18%;使用RTX4090,13700k比12700k的遊戲幀數表現強了19%。
在低分辨率下,RTX4090和RTX4080的差距縮小了很多,而且對CPU性能的依賴也增加了,應該是2k分辨率下幀數太高,需要更強的CPU性能來來支持。
▼
通過監測發現,使用12700k,8k分辨率下(DSR),RTX4090的負載基本可以跑滿;而4k分辨率下,有些遊戲的負載是80~90%;到了2k分辨率,很多遊戲的負載會降到50~60%。
▼
13700k的話,8k分辨率下(DSR),4k分辨率下,遊戲的負載增加到了90%以上;2k分辨率,遊戲的負載也能增長到~80%。
其實在2k分辨率下都不推薦使用這兩款顯卡,因為即使是RTX4080在2k分辨率下,有些遊戲也不能發揮它100%的性能,但如果非要在這兩者選一個的話(2k分辨率),那還是建議RTX4080吧!
生産力簡單測試
▼
生産力方面,RTX4080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是RTX4090的70%左右。
▼
而且在生産力方面,對CPU性能的依賴性也減弱了,13700k和12700k的區别并不是很大。
另外RTX4080和RTX4090一樣都支持AV1編碼,效率比H.264高40%,大幅提升生産創作效率,現在很多視頻編輯軟件或是插件都開始支持該編碼器了。
溫度和功耗測試
▼
Furmark烤機測試(室溫~24度),參數設定為1080p分辨率、0AA,10分鐘後,頻率減少到了2535MHz,溫度穩定在68.7度。GPU-Z顯示的功耗為453w,使用小米智能插座測得整機輸入功耗為580W。如果是玩遊戲的話,CPU的負載會高一些,整機的輸入功耗大概為600w 。而如果是RTX4080功耗可以低100w以上。
小結:
RTX4090和RTX4080都能勝任配合4k高刷新率顯示器來進行電競遊戲;如果想嘗試8k 60幀的遊戲體驗隻能選擇RTX4090了。2k分辨率下RTX4080的效率比RTX4090更高,但其實RTX3090/3080以及後續的RTX4070會更加合适的。專業生産力領域應用,RTX4080是RTX4090的70%,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選擇硬件介紹 主闆
▼
華擎Z790 PG RIPTIDE ,也就是黑潮風暴主闆。主闆整體黑色,用藍色作為點綴。CPU接口為8 8PIN,内部 供電為14(并聯) 1 1,搭配了50A的DrMos。
▼
這款Z790主闆隻有DDR5版(Z690是DDR4版),4條内存插槽,采用雙邊鎖定結構,最大容量128GB,最高支持6800 MHz的内存頻率。
▼
在擴展插槽方面,一個PCle 5.0X16插槽,帶有金屬加固;下面還有一條一個PCle 4.0X16,實際隻能提高X4的速度,另外還有一個PCle 3.0X1插槽、
第一個加高設計的散熱片下有2個M.2接口,左邊支持PCle 5.0,右邊支持PCle 4.0,但不能同時使用,由于PCle 5.0 M.2和PCle 5.0X16共享了帶寬,所以如果使用PCle 5.0 M.2接口,顯卡使用的PCle 5.0X16插槽隻能運行X8的速度。另外還有3個PCle 4.0 M.2接口和一個Key E接口(安無線網卡),這樣使用最多可同時使用 4 條 M.2 插槽。
▼
主闆更詳細的介紹請看下面的視頻
華擎Z790 PG RIPTIDE黑潮風暴主闆開箱評測,Z790和Z690該咋選?
内存
▼
金士頓最新的Beast内存,字面有野獸或猛獸之意。入手的Beast DDR5 RGB内存為5600MT/s,工作時序為40-40-40-80 2T,單條16GB,兩條共32GB。
▼
内存上有黑色散熱馬甲,采用輕量化金屬材質打造而成,頂部有RGB燈條,馬甲上方有镂空處理的地方,也是露出了燈條。
▼
馬甲上有印壓處理形成的一些裝飾紋路,左側的銀白色的”FURY”字樣為浮雕拉絲的效果。
▼
導光條表面經過了内磨砂處理,通點後有柔光的效果,邊緣部分能看到采用黑色PCB基闆。
▼
燈效控制支持華碩、微星、技嘉、華擎等主流主闆品牌的燈控軟件,金士頓自家也有FURY CTRL RGB 的燈效控制軟件。導光條頂部印有FURY的字樣,内部RGB燈珠擁有了紅外同步專利技術,即使不使用軟件同步,也能讓插入同一塊主闆的多條内存燈效一緻。
SSD
▼
S70 Blade是一款支持PCIE4.0的SSD,選擇了1TB容量,SSD本體和自帶纖薄型的散熱片是分裝的,可以自行決定安不安裝散熱片。
CPU
▼
cpu是13代的i7:13700k。
▼
CPU,内存,SSD合體完成!
顯卡
▼
AMP EXTREME AIRO是 索泰RTX 4090的旗艦産品,尺寸為355×166×72mm,是一個大塊頭的顯卡,選擇它要注意下自己機箱的兼容性。新一代的AMP顯卡造型更加流線型,據說是根據空氣動力學來設計的。
▼
采用了3個11cm直徑的大風扇,中間風扇的轉動方向與兩邊風扇是相反的,可以減少空氣湍流和噪聲。3個風扇均采用雙滾珠風扇軸承,也支持智能啟停技術。
▼
側面弧形的反光材質其實是ARGB燈條,可以通過FireStorm軟件自定義顯卡燈效。據說設計靈感來自于北歐神話中連結阿斯加德和米德加爾特的彩虹橋(漫威電影看的太多吧)。
▼
顯卡采用12VHPWR供電接口,位置在側面中間,旁邊還以一個黑色的小開關是BIOS切換鍵 ,兩個bios頻率一樣,隻是風扇控制模式不同,一個是轉速高的加速風扇控制模式,一個是轉速低的寂靜風扇控制模式。
▼
前端可以看到7根鍍鎳熱管貫穿而出(注意兩邊還有2個根熱管)。
▼
從側面看到還有2根熱管成U型返回到核心部位,沒有貫穿到前端,所以AMP 一共采用了9根複合式冰脈熱管!還采用了VC均熱闆,提升導熱效率。
▼
背部采用了壓鑄金屬闆,在前端還有一些镂空設計,輔助顯卡散熱,也說明PCB其實要短一些的。
▼
核心對應部分是裸露的,可以看到4顆470微法聚合物電容和大量貼片電容。
▼
視頻輸出接口,包括三個DisplayPort 1.4a和一個HDMI 2.1接口,均可實現最高8K 60Hz的視頻輸。顯卡厚度為3槽還多一點,重量也是超過了2KG。
散熱器
▼
九州風神新推出冰魔方360一體水冷散熱器,看包裝可知官方具體型号是LT720,支持LGA2066/2011/1700/1200/115X以及AMD sTRX4/TR4/AM5/AM4處理器,扣具方面采用了全金屬配置,但背闆是塑料材質的,由于預裝了矽脂,所以沒有再送額外的矽脂,質保方面則是長達5年。
▼
冷排采用了全鋁黑化工藝,12條水道,鳍片做工紮實。
▼
冷排水管側有一個動壓平衡調節裝置,能動态調節水冷排内部的壓力,減少漏液的風險,提升了冷排的安全性和壽命。
▼
水冷管長度約為410mm,外面有緻密的蛇皮網包裹,并标配了兩個理線夾,可以方便的控制水冷管的走向,同時也能避免過度彎折。
▼
水冷頭尺寸為94*80*68mm,造型像是一個半露出的寶石,露出的”寶石“部分采用了鏡面設計,通電後有漂亮的燈效;底部材質為紫銅,預塗矽脂;水泵馬達最高轉速達 3100rpm,供電線材為3Pin,RGB線為5V 3Pin,并有一個公頭和一個母頭,方便串聯其它RGB設備。
▼
冷頭蓋是磁吸固定的,完全分離後可以看到冷頭蓋主要負責光效,内部有LED燈珠PCB,如果這個燈頭蓋可以設計成任意方向安裝就更好了。
▼
配備了九州風神最新的FX120系列風扇,無光設計,扇葉采用9片式設計,四角有橡膠減震墊,采用FDB軸承,轉速500-2250RPM,最大風壓3.27mmAQ,最大風量85.85CFM,噪音低于33db,額定輸出DC 12V 0.22A。在風量和風壓上的表現非常出色。
電源
▼
由于RTX4090采用了12VHPWR供電接口,使用4個8pin轉接實在是不美觀,選擇了一款ATX3.0電源:全漢 1000W Hydro G Pro1000 金牌全模組電源。
機箱
▼
RTX4090真的是很大,所以也選擇了個大機箱:喬思伯最新的全塔機箱:D500,機箱尺寸為250mm (W) x 586mm (H) x 620mm (D),淨重17.5kg。CPU散熱器限高190mm,顯卡限長340或480mm(兩種安裝方式),最多10個3.5英寸硬盤位或最多11個2.5英寸硬盤位;支持安裝420mm的冷排,有銀色和黑色可以選擇。
▼
機箱的具體情況,請看下面的視頻。
老腰終結者歸來!喬思伯D500全塔機箱開箱解析
裝機細節 ▼
又入手了喬思伯的VC-20作為顯卡支架。
▼
大機箱在安裝硬件方面自然是不困難的,就是如果要經常搬運的話,就會比較費腰!
▼
▼
背線空間30mm以上,理線很輕松。
▼
又入手了一個帶輪子的主機托架,移動起來更加方便。
▼
将主機直接放在桌子下面。
CPU &内存性能測試
▼
i7-13700K有 16 核心 24 線程,P-Core單核最高睿頻5.4GHz,多核最高5.3GHz,超頻的話,一般體制的U隻能到5.6~5.7GHz,性能提升不大,卻要承受更高的功耗和散熱壓力,個人覺得不是很劃算,作了一些常規跑分,Z790 PG RIPTIDE可以讓i7-13700K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
▼
野獸DDR5 5600内存(海力士顆粒)我倒是想超頻玩玩,可以看到5600MHz相對與DDR4 3600MHz,讀寫性能優勢在30%以上,隻是延遲上落後了17%。
▼
測試時發現内存在時序上比較保守,在超頻6000MHz後,依然可以将時序降低,相比5600MHz,讀寫性能又提高~8%,延遲減低了~11%,基本上到達DDR4 3600MHz的水平。
▼
在基礎運算性能方面,5600MHz相對于DDR4 3600MHz,單核性能提高了~1.6%,多核性能提高了8.6%,主要是Z-ZIP(壓縮解壓縮)和CEEKBENCH5多核測試對内存比較敏感;超頻到6000MHz後,相對與5600MHz,單核和多核性能又提高了~1%。
▼
生産力方面的,5600MHz相對與DDR4 3600MHz,單核性能提高了~3%,多核性能提高了1.3%;超頻到6000MHz後,相對與5600MHz,單核和多核性能提高都不到1%。
内存頻率對遊戲的影響其實和CPU有類似的地方,就是分辨率越高,影響就越小,而且不同遊戲對内存的敏感度也不相同。
總體來說性能上DDR5肯定是要比DDR4要強,而且頻率到達6000MHz,在延遲方面也不會再弱于DDR4了,估計7000MHz以上的DDR5内存就能全面地超越DDR4。而且現在DDR5内存價格也不再高高在上,待到DDR5和DDR4的價格差不多時,就是DDR5普及之時!
▼
最後測試下冰魔方360的解熱能力:10分鐘FPU烤機,bios默認電壓較高,手動降低0.05v電壓後,P-Core8核心平均溫度86.25℃,E-Core8核心平均溫度75.5℃,AIDA64顯示CPU功耗為~230w,使用小米智能插座測得整機輸入功耗為~340W。
最後再聊幾句 最近高端硬件的性能越來越強,功耗也是越來越高,需要相應的散熱系統就越來越大,所以現在一套高端配置是很難裝進一個小機箱裡的,而大機箱就需要大桌子,對家裡的空間布局影響就大了。
全塔機箱放在地上,無論是按開關,還是使用USB接口都非常方便!也不需要大桌子(下圖桌子尺寸為120mmX60mm),桌面還能騰出更大空間。
Z790和Z690的區别其實非常小:主要就是Z790PCIe 4.0通道多點(PCIe 3.0通道少),Z690PCIe 3.0通道多點(PCIe4.0通道少),普通用戶基本不會感到差别。華擎上代Z690還是以DDR4主闆為主,而到了Z790基本都是DDR5的主闆了。個人猜測Z790應該是在DDR5方面有進一步的優化,如果是想選擇DDR5内存,選擇Z790會更好一些。
當然現在DDR5内存價格還沒到完全普及的地步,所以要輪性價比肯定是Z690高。
通過4080和4090的對比測試可以看到,在2k和4k分辨率上RTX4080的效率要更高,要真正發揮出4090的全部實力還得在8k分辨率上。
但現在還有一個制約8分辨率應用的最大問題就是昂貴的顯示器,現在的8k顯示器确實沒幾款,戴爾這款售價高達3w。
要便宜的也是有的,GEEKON這款據說和上面戴爾的使用了相同的面闆,價格隻有一半左右。但即使這種有點山寨味的顯示器也要1w多,比RTX4090還貴點。
這麼看來玩8k簡直就燒錢!但辦法總比問題多!如果隻是想玩8k遊戲,那麼選擇一款入門的8k電視就好了,3k左右就能到手(需要有空間放大電視)。
當然電視在靜态畫面的應用是不理想的,再添置一個普通的4k顯示器就好了,1~2k的價位都有很多的選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